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澄泥陶印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体验澄泥印的制作过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澄泥印产品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大学生网报日照7月28日讯(通讯员 汪琳璐)黄河澄泥印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来而不中断。然而近年来,黄河澄泥印也面临着难传承的现状,与之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问题更是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为保护文化遗产,深入发掘黄河澄泥印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自然价值,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21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编制问卷,收集信息
在正式开展实践调研之前,泥路生花实践队成员在负责人的指挥之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并制作调查问卷,问卷围绕人们对于黄河澄泥印制作工艺及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疑惑,分为多个问题,向广大群众提问。实践队成员利用多种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在社会调研方面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果,为后续实地调研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使得实践队成员对大众最关心的文化遗产传承问题及其原因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团队社会实践取得初步的成果。
查阅资料,确定方向
为在下一阶段的实际调研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实践队成员通过图书馆及线上检索平台等多种方式了解了黄河澄泥印的基本情况。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其现存的传承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难度依然相当之大。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在保护澄泥印等非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茫茫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澄泥陶印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澄泥陶印制作技艺曾一度被埋没。
为此,泥路生花社会实践队成员分为不同批次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深入了解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起到增收致富的作用。黄河澄泥印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一种,也是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由黄河红泥烧制的澄泥印硬度高、下刀易雕刻,能达到石印所不及的天然效果。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与老街长巷负责人付璐交流了解到,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加大非遗展示力度,广泛开展非遗展演、传习体验活动、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展示活动,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保护非遗。下一步,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将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多渠道拓宽非遗项目发展空间,将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让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经济发展互相融合,激活非遗生命力,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黄河澄泥印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性,更加明确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让黄河澄泥陶印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