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澄泥印,振兴非遗就此时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制作黄河澄泥印。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王义宁 摄
图为黄河澄泥印作品展示。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大学生网报淄博7月14日讯(通讯员 张蕊)澄泥印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一种,也是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由黄河红泥烧制的澄泥印硬度高、下刀易雕刻,能达到石印所不及的天然效果。为加大非遗展示力度,广泛开展非遗展演,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实践队的队员于2024年7月12日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行实地调研。
黄河澄泥印,以其独特的黄河沉积红泥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这种印章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黄河澄泥印这一传统技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我们组织了本次社会实践。
实践前期,实践团成员通过召开线上会议,制定实践的具体流程,实践团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为实践方案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后期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团成员根据各自家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调查问卷,并在各自社区发放,以此了解群众对于黄河澄泥印的了解状况。
同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发现群众通过东营市政府和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当地人对黄河澄泥印的了解程度逐步提高,同时积极学习了解传统非遗,愿意深入了解学习非遗传承、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外地人对于黄河澄泥印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听说过黄河澄泥印,由此调查结果可知,非遗传承之路仍任重道远,广大年轻人应积极了解学习传播非遗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了解黄河澄泥印,推动非遗传承深入发展,让传统非遗与现代经济发展相互融合,激发非遗生命活力,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之后实践团成员加入制作黄河澄泥印的过程中,体会非遗传承人技艺的高超和非遗中蕴含的智慧。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取土、淘洗、筛滤、配制、沉淀、陈腐、揉制、塑形、阴凉、修饰、抛光、烧成等20余道工序。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一系列工艺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
黄河澄泥印承载着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得知黄河澄泥印上的图案和文字往往与黄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例如,有的澄泥印上刻有黄河的波涛汹涌、有的则刻有龙凤呈祥等传统图案。这些图案和文字不仅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所携带的泥土培育出的黄河澄泥印就是独特的文化瑰宝。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多渠道拓宽非遗项目发展空间,将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熟知非遗文化和黄河澄泥印,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保护非遗。(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