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体验澄泥印的制作过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澄泥印产品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大学生网报东营7月27日讯(通讯员 董浩芮)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澄泥陶印则是黄河流域所孕育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了解澄泥陶印,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进行深入调研。
实地调研前,实践队队员通过网络,书籍等方面查阅资料,了解澄泥陶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制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而后实践队队员通过线上积极转发,线下走访交流等方式扩大问卷的传阅量以得到更广泛的数据,之后实践队队员通过问卷调研出的相关问题得出目前澄泥陶印保护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澄泥陶印不了解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工艺复杂等原因并不愿意学习制作澄泥陶印,因此,泥路生花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一步了解澄泥陶印。
实践队首先在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的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澄泥陶印展馆,初步了解了澄泥陶印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地目前进行的澄泥陶印的产品制作。此外,实践队还对展示馆的负责人张金霞进行了采访交流。据张金霞表示,澄泥陶印的制作,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选泥的过程极为讲究,需选择色泽均匀、无杂质的优质泥土,并进行反复淘洗,以确保其纯度与细度。这一阶段,不仅是对原材料的选择,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揉练是关键的一环,需要工匠们凭借多年的经验与手感,将泥土中的空气排出,使其变得更加紧密与坚韧;雕刻是澄泥陶印制作的核心环节,每一刀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故事,都在这一刻变得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雕刻完成后,陶印进入干燥阶段。这是一个缓慢而细致的过程,需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下进行。干燥的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泥坯逐步硬化。这段时间,既是对材料的考验,也是对匠人耐心与毅力的磨炼;烧制是澄泥陶印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高温煅烧,泥坯化为坚若磐石的陶印,成为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随后,实践队队员来到了澄泥陶印的体验馆,体验制作澄泥陶印,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老街长巷负责人付璐表示利津县南岭村老街长巷将始终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打造黄河澄泥陶印品牌,让黄河澄泥陶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文创产品产能和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深刻意识到澄泥陶印的制作过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表现,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它是古代智慧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美学观与价值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传统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这一宝贵遗产,是每一个人都应深思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应共同努力,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让澄泥陶印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