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韵古恩,寻忆硒施”队于7月6日-7月10日来到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上,不仅有自然风光的旖旎,更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恩施州博物馆、女儿城、土司城、西兰卡普歌剧院、伍家台贡茶、非遗博物馆以及叶挺将军囚居纪念馆,每一处都留下了社会实践团队的足迹。
历史的守望者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坐落在恩施市金桂大道恩施州文化中心内,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一踏入博物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些遥远的年代。博物馆内藏品丰富,多达8040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88件/套,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故事。
在《巴风土韵》和《恩施记忆》等专题陈列中,我们近距离观赏了反映巴文化、崖葬文化、土司文化以及民族风情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让实践队员对恩施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巴风土韵》陈列中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吊脚楼、西兰卡普、张关合渣、摆手舞等,从生活起居到传统织锦再到传统美食、民俗活动等,每一件展品都闪耀着先民们的智慧与汗水,让实践团队不禁感叹于先民们的创造力与匠心。
土家文化的缩影
离开了博物馆,实践队员博物馆前往了女儿城,这是一座新建的人造古镇。这座人造古镇虽为新建,也是土家族文化聚集地,建筑是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的风格,走在充满民风民俗的街道上,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店和特色餐馆等,实践团队通过采访街边手艺人了解了传统美食的发展历史。
在女儿城中心有一座具有土家族传统建筑特色的非遗博物馆,踏入非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传统傩戏的面具,还有竹编,内部是传统的婚房设计。值得一提的是里面陈列的西兰卡普展品,它纹理精细、图案丰富、色彩搭配独特。在土家语中,“西兰”意为“铺盖”,卡普意为“花”,因此,“西兰卡普”即指“土花铺盖”,其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被誉为“土家之花”。通过和西兰卡普手艺人的谈话,我们了解到西兰卡普制作工艺复杂,如今会此织锦技术的很少,那么这项非遗的传承极为重要。
历史的见证
随后,实践队员前往了恩施土司城,这座全国最大的土司文化建筑仿佛让实践队员回到了那个土司制度盛行的时代。土司城内的廪君祠、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等建筑雄伟壮观,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通过采访当地的工作人员,团队成员了解到土司文化的历史故事。
艺术的殿堂
晚上,我们前往了西兰卡普歌剧院,观看了由北京奥运会副总导演陈维亚担任艺术总监的驻演剧目《西兰卡普》。歌剧持续了一个小时,我们通过歌剧,看到了其他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如《龙船调》、《六口茶》等传统民族歌舞,“女儿会”、“哭嫁”等独特的民族习俗,以及土家族的茶文化、宗教图腾白虎等元素。与现代舞台、灯光、摄影形式相融合,展现了土家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艺术特色。表演部分包括了西兰卡普锦绣、山水相生、山歌定情、真爱永恒、编织幸福和永远的西兰卡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出嫁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西兰卡普作为嫁妆。这不仅体现了土家族对女性纺织技艺的重视,也体现了西兰卡普在土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