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探韵古恩,寻忆硒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恩施,开展了一场以“探寻恩施非遗文化,共筑民族团结桥梁”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交流与体验,增强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深入了解恩施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线与线,织就民族风情新画卷
实践团队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恩施州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通过参观“恩施记忆”和“武陵足音”展区,这里展现了恩施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西兰卡普织锦,色彩搭配独特、图案丰富多彩,其独特的“通经断纬,反面挑花”技艺更是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怀着对西兰卡普技艺的好奇,团队成员前往了非遗博物馆,在这里,有许多西兰卡普作品,据了解,是西兰卡普为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使用价值而创新来的,在与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西兰卡普的编织技艺,它的编制过程需要经过20道工序,包括纺线、染色、牵经、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捆杆、上机、挑花节本、穿综穿筘、分经、上机、挑织等,每一步都需要织者全神贯注、细心操作。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土家族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和土家族的魅力。
随后,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了女儿城、土司城。在女儿城,队员们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售卖着各种土家特色商品和美食。团队成员有幸品尝到当地的传统美食张关合渣、土家掉渣烧饼等,在与传统美食手艺人额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今还会传统美食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由此可见非遗文化的推广尤为重要。团队成员还亲身体验了摔碗酒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土家族人的热情与豪爽。在土司城,队员们参观了城墙、烽火台、钟楼等建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土司城中还有侗族风雨桥,团队成员领略了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走进了侗族纯木制榫卯结构的锦屏鼓楼,感受了侗族文化的深邃与智慧。
心连心,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团队成员不仅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积极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访谈村民等方式,团队成员了解到恩施地区各族人民相处融洽,政府部门注重恩施地区民族团结,并开展一系列的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如发展特色民宿、进行民族团结宣传等。同时,他们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团队成员有幸加入了女儿会,与当地村民一起携手进行摆手舞舞蹈。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手牵手,传承非遗促民族团结
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恩施地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也体会到了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此次社会实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等,团队成员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比如政府部门加大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等,希望对当地非遗传承有一定的帮助。他们纷纷表示,将会继续努力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