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化之帆,扬中国精神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观赏的黄河澄泥陶印作品。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义宁 摄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制作澄泥陶印。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合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娟 摄
(通讯员:王娟)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这些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与辉煌,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是了解过去的窗口,更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为更好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了解和学习黄河澄泥陶印,2024年7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社会实践团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行实践调研。
采访调查,深入了解
7月9日,泥路生花社会实践团走进澄泥陶印文化馆,见到了非遗传承人张金霞。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尚乘美术馆西侧的黄河澄泥印非遗传承人张金霞工作室,是黄河澄泥印的集中展示地,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近上千枚色泽光亮、形态各异的黄河澄泥印,尚未成型的块状红泥存储袋中,初露造型的陶印静置晾晒,古拙雄浑的印钮雕刻着独属黄河尾闾的人文特色和地质风貌,钮式之妙尽显其中,不可尽述。社会实践团成员对张金霞进行了采访,“别看现在这些烧成的黄河澄泥印完美无缺,但其实是在经历无数次试错与挑选后才诞生的作品。”张金霞说,一代代的“陶人”在继承创新中续写着古人的梦想,黄河澄泥印取材黄河入海口澄泥,经陈腐、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数日不间断电窑烧制等20余道工序,一方外表光泽圆润、极具黄河古道特色的澄泥印出窑问世。通过手工制作印章钮体和独特治印方法,让一件件古朴、典雅、原生态的印章显现出澄泥之美。
一方澄泥印,沉淀了千年的黄河文化古韵,镌刻出新时代的齐鲁文化气息,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文化价值,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亲身实践,深入了解
在工作室手工艺人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团成员亲身实践,制作黄河澄泥陶印,深入了解黄河澄泥陶印的制作过程,体验了陈腐、揉制、压坯、雕刻、抛光等10余道工序,工作室里有一方高大的窑炉,将半成品澄泥陶印放入其中,以八百度高温烧制三天,等到炉中温度慢慢冷却,方可取出。张金霞老师说,烧制黄河澄泥印需要经过层层险卡,无论火候还是阴干程度,稍有差池便容易出现裂纹,工序繁多、成品率低,许多出炉的陶印并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不过,烧制成功的澄泥印千枚千面,各不相同,这就使每一方印章愈显珍贵、更加独特。
印章蕴含着黄河母亲的巨大能量,其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意义吸引着书画爱好者和广大游客,为黄河文化的繁荣发展增添着新的光彩。在制作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黄河澄泥印制作的不易,也从中感受到了黄河澄泥陶印的独特魅力,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传承和发展黄河澄泥陶印的自信心。
传承文化薪火,谱写文明篇章
在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澄泥陶印制作的独特魅力,也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每一块黄河澄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灵性,它代表了人们对纯洁、清静、脱俗的向往,也代表了人们在面临困难时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而我们作为传承者,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和表达。黄河澄泥印在未来仍会继续闪耀光芒,让更多的人领略其独特魅力。“洮砺发剑虹贯日,印章不琢色蒸栗。”从澄泥陶印上明晰流畅的纹路中可一窥黄河沉泥积淀千年的古朴华韵,窑炉中的火仍在熊熊燃烧,烧铸黄河亘古不灭的坚韧精神,在一代代的手艺传承中生生不息,永远长流。(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