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澄泥印的足迹,探索岁月沉淀的艺术瑰宝
图为澄泥印产品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澄泥印制作方法
图为泥路生花实践队合影
(通讯员 宿博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教育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等策略深入实施,澄泥印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呈现出复兴的态势。一些文化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开始举办澄泥印专题的展览以及体验活动,向大众普及澄泥印文化与文化价值,并走进澄泥印制造过程,澄泥印的文化传承迎来了新的契机。基于在国家大政方针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将黄河澄泥印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相融合,推动黄河澄泥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实践队的队员于2024年7月21日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行实地调研。
从沉寂到繁荣:老街长巷负责人眼中的复兴之旅
实践队在老街长巷负责人付璐的讲解下参观了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从负责人的介绍中,了解到这条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旧街巷”到如今争相打卡的“网红地”的发展历程,这条非遗文化街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打造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丰厚文化底蕴、热情民俗风情的非遗文化街。付璐介绍“利津县推出的老街新集市,一周两市举办黄河大集,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接待省内外游客超80万人,单日最大接待游客量达3.5万人。同时利用传统节庆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乡村好时节’等系列活动,举办研学游92期,累计接待济南、青岛等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体验3万余人。”非遗文化街的复兴推动了当地经济繁荣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以及人民幸福感。
从理论到实践:澄泥印的制造初体验
实践团成员首先对澄泥印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欣赏展品以及通过专家的讲解,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澄泥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其制作工艺不断完善,艺术风格也日益丰富多样。澄泥印以其细腻的质地、温润的手感和独特的韵味,在印章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践团成员开始了实际的制作过程。澄泥印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选泥、澄滤、揉泥、制坯、雕刻、烧制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黄河澄泥质地细腻,粘性适中,是制作澄泥印的上乘材料。澄滤是为了去除杂质,以确保泥质的纯净。揉泥则是需要将泥团反复揉捏,使其达到均匀细腻的状态。制坯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设计好的印稿,实践团成员将揉好的泥团制成印坯。这需要精确的测量和细腻的手法,以确保印坯的形状和尺寸符合要求。雕刻环节,实践团成员运用各种刀具和技法,在印坯上精心雕琢出各种图案和文字。雕刻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认真学习老师手法、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刀法的变化,力求展现出澄泥印独特的艺术魅力。烧制是澄泥印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印章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专业的窑炉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印章的硬度和色泽。经过数小时的烧制,一件件精美的澄泥印终于出炉。看着亲手制作的印章,实践团成员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黄河澄泥印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加大对黄河澄泥印的推广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黄河澄泥印。同时,应当加强对黄河澄泥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与经济间的平衡。
通过本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走入老街长巷体味人间烟火,制作澄泥印感受历史韵味。实践团成员对老街长巷以及黄河澄泥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实践团成员将继续努力,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