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读到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潇洒离别,却在抵达满目萧索的阳关后,品味出王维那淡然不惊的心境:我也曾在深秋的黄昏中登临过滕王阁,在多年后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而顿悟该如何描写那霞光万丈。在这两件事细细体会,并以此推衍便知:没有满腹经纶,怎会有跋涉千里的底气和灵感的启迪?没有细细咀嚼经历之味,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而这正是道理与经历、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知识诚可贵,行动价更高。
行动的成功源自知识日积月累的灵感启迪,绝非抛弃底蕴的盲目行动。倘若李时珍不凭年少积累的丰富学识的启迪,怎能书就《本草纲目》这一造福后世的草药宝典?倘若袁隆平院士没有丰富的农学专业知识的启迪,怎会开创杂交水稻高产这一前所未有之事业?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行动时,便不会产生灵魂的共鸣和思维的醍醐灌顶,也就把行动变成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所以,万不可抛弃知识的丰厚底蕴,这是行动的基础,也是行动的基本要求。
知识的转化源自屡次亲身经历的灵活运用,而非生搬硬套的“故步自封”。知识和道理虽说是越多越好,但若不能付诸行动、学以致用,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一般短浅,如偃鼠饮河所为一腹一般粗陋。忆往昔,赵括纸上谈兵,因战败而悔恨的面孔仍然历历在目。看今朝,屠呦呦以身试药,探得青蒿之奇而激动流下的泪水尚未晾干。纸上谈兵永无真知灼见,只有不断的实践和经历,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和体会。只有在一次次的实验和调研中,才能有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重器的研发。
陈忠实曾在《蓝袍先生》一书中提到“知”与“行”的关系:“人生的许多道理,要亲身经历之后才能自然地醒悟:没有亲身经历的时候,别人再说,总觉得蒙着一层纸。”合上扉页,思忖于今。新时代青年的学习之路何其修远,只有用行动和奋斗代替羡慕与懒惰,才能把奇迹镌刻在青春的华章上。我们要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提高思想高度,将理论和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搏、探寻青春的价值和人生答案。
愿我们都能在实践中磨砺出足够的力量来改写现实的残缺差池,并创制出一场对生活的叩击,倾听时代动脉,弄潮前沿,逐浪至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