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至8月4日,中国矿业大学心灵双约支教团第一分队共计12名大学生赴徐州市睢宁县魏楼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用身体力行为当地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支教队成员依据当地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计算机特色科普课程,旨在打破信息壁垒,让乡村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计算机知识,以科技星火,点燃留守儿童的理想火焰。
以“小”见大,走近部件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支教队成员自费购买了内存条、中央处理器(CPU)等计算机部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真切地感受到一台计算机内部的“五脏六腑”。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氛围,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
支教队成员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类比,帮助学生们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例如,他们将内存比作计算机的“记忆仓库”,将中央处理器(CPU)比作计算机的“大脑”。通过这种顺向迁移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掌握计算机部件的基本知识。
“软”“硬”兼施,了解系统
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足,支教队成员适时调整,通过板书与手持笔记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传授计算机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基础知识。他们利用精心制作的PPT,生动地向学生们展示了计算机从大型机到现代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支教队成员适时地融入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硬件系统的持续迭代与进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支教队伍成员巧妙地运用比拟,将软件系统比喻为计算机的“管家”,负责统筹和指挥计算机的各类操作。这种生动形象的类比,极大地帮助学生们理解了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运行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支教队伍成员还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包括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等关键环节,使学生们对计算机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网益童心,科普安全
在计算机特色科普课程中,支教队成员秉承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教育,时刻提醒学生们网络空间的“双刃剑”特性。他们深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不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不仅传授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更融入了人文关怀和伦理思考,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
每堂科普课程的尾声,支教队成员都会特别强调网络的“双刃剑”特性。他们教育学生,网络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能够助力知识获取、思想交流、视野拓展,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导致沉迷、不良信息侵害等问题。因此,他们倡导学生树立绿色上网的理念,避免沉迷、过度使用网络,正确认识网络作为“工具”的角色,使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鲜活的案例分析和互动式讨论,支教队成员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防止成为网络诈骗和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同时,他们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创新,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的网络公民。通过此类科普教育,支教队成员期望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积极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一根内存条、一小块CPU……这些微小的电子元件,不仅是支教队计算机特色科普课程的起点,更是支教队成员对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的一场“科技启蒙”教育。支教队成员通过精心打造的计算机特色科普课程,引导学生对科技、人文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运用寓教于乐、启发式思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对计算机及其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科技梦想的种子。
心灵双约支教团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中国矿业大学学子以青春“小我”构筑祖国“大我”的崇高理想,他们以满腔热情和无悔奉献传递知识的火炬,完成了一场知识的接力。其支教活动的深远意义,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激发当地留守儿童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通过支教,留守儿童有机会深入接触现代科技,拓宽视野,点燃对科技世界的浓厚兴趣。这场计算机的星火也将为他们的未来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