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卓越文化瑰宝,保护和发展非遗是我们的责任。”近日,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非遗创新探索一号团队赴宁乡县道林古镇,以利用虚拟技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为目的,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
璀璨铁花耀眼秀,亲证非遗辉煌秋
火树银花惊天地,疑是银河炸苍穹。实践团在道林镇政府的帮助下,前往《千年铁魂•湖南人》铁花秀现场进行调研、访谈和跟拍,见证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铁花秀表演的台前与幕后。
翻滚着滚烫的铁水喷溅出点点星火、一朵朵金色铁花在打铁花手艺人木棒挥打的瞬间迸发而出,划破黑暗,在空中四散开来,流光溢彩,如繁星万点,耀眼夺目。1000余名观众亲自见证了这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的极致浪漫表演,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观众激动地拿出手机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图为铁花秀现场。刘涛 供图
“这正是辛弃疾诗中描绘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场景!”一位观众在铁花秀结束后,满怀激动地向实践团成员分享她对打铁花表演的深刻感受。
这场令人叹为观止的铁花秀表演深深震撼了实践团成员。“这实在是瑰丽至极,我们必须全力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中国千年传承的浪漫。”
传承巨匠深探究,实地了解非遗留
璀璨火花映古今,千年铁花永不息。为更好地保护打铁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成员专门采访了非遗传承人刘晓,深入探讨打铁花的技艺细节及其传承现状。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刘晓。刘涛 供图
打铁花的形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当时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铁器生产广泛普及,匠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铁水溅射的景象十分壮观,便将其用于庆祝丰收、祈福驱邪等活动。明清时期,打铁花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逐渐成为地方庙会、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采访传承人刘晓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目前,打铁花艺术因其对环境和场地的特殊需求,以及技术的复杂性,正面临传承的挑战。
“光是打铁花时舀、扔、打三个动作就够我们练习的了。铁花温度又高,一不留神还会烫伤人,天气不好还不能打。这确实是一门很难的技术活啊”,实践团成员曾睿对此感触颇深。
科技新助力涌流,积极推动非遗舟
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全面了解非遗打铁花的技术细节和发展现状后,实践团成员利用自生知识,提出“VR+打铁花”这一创新发展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团队与道林镇政府共同举办了打铁花专题座谈会。在会议中,他们访谈了100余名村民和观众,并成功回收了94份问卷。同时,团队详细记录了打铁花使用的工具尺寸和材质,并使用照片和视频捕捉了后台的准备过程以及现场的表演效果。收集到的素材被用于进行3D建模,随后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真实还原了打铁花全流程的体验。
“这种形式的打铁花好啊!戴上VR眼镜,都不用出门我就能体验打铁花,这个技术还不像我们平时打铁花那样烫人,都不用穿防护服!”传承人刘晓兴奋地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VR+打铁花”项目成果进行体验。杨俊凯 供图
VR这种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生成的模拟环境,使用户感觉如同身处其中,把观众带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之中,让遥不可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过去只能隔着屏幕、隔着书本了解的东西,如今可以亲身体验。在互动过程中,我们的主观动性、能动性也大大提升啦”,团队指导老师曾宇婷兴奋地回应着刘晓,实践团成员们也为这一设计感到兴奋。
为此,实践团成员将与道林镇政府合作,持续推进“VR+非遗”这一创新路径的发展。他们将把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方式、前沿科技、现代产品设计以及审美趋势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以时尚和潮流的方式包装和展现非遗打铁花。这样既保留了打铁花的核心要素,又赋予它现代的全新面貌,实现打铁花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助力其传播与传承,让打铁花从“活下来”到“活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翟林华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