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惊天地,疑是银河炸苍穹……”
铁花迸发的瞬间,“美轮美奂!”“精彩纷呈!”“恢弘壮美!”,音乐和着木棒敲击、观众欢呼,赞美声此起彼伏。近日,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非遗创新探索一号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前往宁乡市道林古镇调研、访谈和跟拍,见证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铁花秀表演的台前与幕后。
图为铁花秀表演
据了解,打铁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年间,确山县有一年大旱,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愿捐钱修建一处庙宇,要铸一口大钟,放在庙里。各家就捐出自家的铁器,由铁匠们把铁器熔化成铁汁。这时飞来一群乌鸦,它们盘踞在树上怎么也轰不走,此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铁汁,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跑。自此以后,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打铁花”便流传了下来。
图为传承人打铁花现场
经过千年的流传发展,打铁花在明清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使整个打铁花的场面喜庆吉祥,逢年过节的打铁花活动,总会引得无数民众围观庆祝。但同时,打铁花也是一门技术活、体力活,受天气影响大,对体力耗费也大,铁水温度高达1600度,还可能会烧伤人的皮肤,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打铁花因此在近代开始走向衰落。对此,非遗传承人刘晓不免有些落寞,“到了现在年轻人都怕,都不敢学,不愿意学。”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让“打铁花”这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下来。团队先后访谈100余名村民、观众,并深度采访了刘晓等3位工匠,回收问卷94份。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打铁花的历史和传承现状,学习了相关技术和注意事项,详细地记录了工具的尺寸、材质以及打铁花的准备过程和现场效果。
图为现场观众
“后期,我们将把收集的素材进行3D建模,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打铁花全流程体验。”团队负责人曾睿说,这一尝试将实现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
图为打铁花准备过程
虚拟现实“打铁花”不具有危险性,让打铁花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通过游戏设定(操作细节打分和粒子特效效果呈现),更容易激发大众体验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来,实现打铁花从“活下来”到“活起来”的质的飞跃。
“这种形式的打铁花好啊!戴上VR眼镜,足不出户我就能体验打铁花,关键是这个技术不像我们平时打铁花那样烫人,都不用穿防护服!一定要把它做好,把它发扬光大!”刘晓兴奋地说道。
图为采访打铁花传承人刘晓
“作为学生辅导员,此次活动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中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我们对本民族打铁花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打铁花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制作了‘元宇宙’打铁花项目,希望大众能在虚拟技术中沉浸式地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提升审美素养,促进非遗传承和文化自信。”实践团指导老师文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