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山行四海,扶有青朝”实践团成员采访了支教团成员张雅茹。
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聊望未来”支教团队由九名成员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外国语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文学院、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因此支教队伍可以充分汇聚多方力量,使用更多元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我们的支教任务。团队分为项目组、教学组、宣传组、后勤组,各组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他们分两批前往聊城市莘县大王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面向小学二年级到新高二不等的同学们,教授国学、英语、数理化等课程,并辅导同学们完成暑期作业。
被问及支教需要具备哪些比较关键的能力时,采访者张雅茹提到了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教学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去当支教老师的话,教学能力必须过关是毫无疑问的。除此之外,支教服务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差距大,如何找到适合的教法与学法很关键。在当地会遇到突发状况,不管是关于学生的还是自己的,这个时候应变能力就尤其重要了,如何处理好突发状况。我们跟服务地的方言或许不太一样,跟学生之间还好,但当要去走访学生时,跟家长的沟通绝需要注意了,还有就是与支教学校老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能够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团队协作能力主要是一起前往服务地的同伴之间,当然也不局限于此,我们去到服务地,不仅仅是在学校上课,还会去外面开展很多志愿活动,以及在校内策划一些活动开展,团队协作和分工很重要,能更有效提升效率。”
通过此次访谈,成员们了解到了支教老师与支教地同学们的动人故事,设身处地地明白了“爱与责任,是一名教师的根本”,深刻体会到在最好的年华,投入扶困工作、投入时代洪流,是青春之幸、青春之福。接下来,实践团队将与更多的帮扶单位或者社工组织进行访谈、帮扶团队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研,深入了解扶贫济困、扶弱助残地特色模式,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地扶贫故事,讲出真理和道理、讲出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