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被学术界称为一本讲真话的书,一个作家滚烫的良心书写的书。巴金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这本书中,他不断揭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灵魂。他不仅忏悔自己的行为,还忏悔因自身的行为给亲人朋友带来的伤害。他反思这场历史浩劫,并以此警示后人。
忏悔意识
龙泉明认为,忏悔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在人的主体心灵所产生的
一种内省和反思、查问和审视。一般来说,它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和尺度反省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为和心态,称为“现实反省”;一种是指,能够站在超越于现实利益考虑的更深层次上,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对民族与自我进行历史的反省,称为“历史反省”。
虽然巴金的文学创作大都带有忏悔意识,但早期的忏悔更多的是受当时
政治形势的影响,言不由衷地亦步亦趋,不得已地表态。而在“文革”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责任感逐渐苏醒,不断地进行审视和反思,由此开始了全方面的忏悔。
自我忏悔与对亲人朋友的忏悔
在《遵命文学》中,巴金对柯灵感到十分抱歉,因为当时没有替他辩护。他
为自己做了十年的奴隶而悲痛,认为自己的奴隶意识和活命哲学“害”了他。通过《怀念萧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善良伟大的女性因为“文革”备受折磨,可以看到巴金对妻子的爱,他时常觉得因为自己“连累了她”,没有保护好她而忏悔;在《人言可畏》中因为没有帮张洁摆脱困境,没有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而自责;在《怀念老舍同志》中,他向老舍同志忏悔,“我们不能保护他,甚至连死因也不清楚。我们无法向后人交代!”在老舍死后,作者自责道:“我做过甚么事情,写过甚么文章来洗刷在这个光辉的名字上的污水污泥呢?”借此,我们触摸到了作者深深忏悔的心灵。
民族人性的反思
在古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然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但追根溯源,终归是封
建制度的产物,所以很难构建出独立的人格。现当代知识分子也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难以与其分离。从古至今,知识分子们始终依附于强权,这导致了其人格独立性的缺失。在“文革”期间这一奴性的特点无疑展露开来,他们随波逐流,是非不分,在努力融入集体的过程中而忽视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良知与信仰。毫不夸张地说作者的反思与忏悔令人赞叹,他的反省不局限于自身,而深入到周围乃至整个民族人性。
巴金希望通过自己讲真话的方式,唤起更多人的良知。他将《随想录》作为留给后代的“遗嘱”,给后人以警示。作者在文中写道:“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千万不要忘记‘文化大革命’的滋味”,我们怎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