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观
我们可以看出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全面反叛:
首先,反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支配人性的观点,强调自由意志人性观,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个人的行为可以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其次,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倾向和对社会因素的忽视,认为人类行为受社会驱力,而非性驱力。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人为了适应居住环境而显示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最后,阿德勒持行为目的论的观点,认为统一的人格及人的整个生命和精神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与方向性,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追求优越。作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它不仅是一个努力过程,也是前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人格动力
阿德勒早期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原初动力是对器官的缺陷与生理自卑的补偿。他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其某一器官受损害时,会采取某种手段或方式来加以弥补,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即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和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缺陷的机能。
后来他将重点转向了心理的自卑,阿德勒指出,自卑感是人类的正常形态,自卑使人会产生补偿心理而追求卓越,所以人的心理原动力是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
三、人格结构
阿德勒没有提出完整的人格模型,只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总体而言,人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了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最终通过社会兴趣进而融入社会。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定义为追求优越的方式,以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即个体对他人的关心程度、为社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和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总能量作为衡量指标,将生活风格分为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他认为唯一健康的生活风格是具有高社会兴趣和高活动度,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社会利益型,此时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总能量较高。他所强调的“健康”生活,是我们后面对他的反思批判中要强调的。
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及环境素材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使一个人的人格和谐一致,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同时,创造性自我能够发挥人格创造性,超越了生活风格。
最后,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一份子及处理事务的态度。通过发展社会兴趣,个体一方面获得满足,另一方面自卑与疏离感消失。
四、人格发展与成因
阿德勒认为人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同时,父母教养方式和出生顺序将影响一个孩子如何与社会联系及生活风格的发展。例如,父母的溺爱或骄纵可能使孩子形成跋扈的性格。而在家庭中出生顺序为中间的孩子往往会受到忽视,对其后续亲密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影响。
五、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
自卑感一方面激励个体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神经症。例如,个体自卑到束手无策,万念俱灰时,自卑感将阻碍个体的发展,产生自卑情结。其次,人的自卑可能导致人一味地想高人一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优越情结。以上两种情结均会出现过度补偿,即一种对自卑感进行补偿的夸张形式。
第三部分:应用贡献
一、改变了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本能、忽视社会文化影响的倾向,开创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取向的先河。
二、改变了精神分析重视变态心理研究的倾向,促进了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转变。
三、在方法论上体现出整体论的原则,认为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