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常州工学院“人文新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江苏省常州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以课业辅导为切入点的中小学生及教育者人文素养调研活动。实践团队通过为期20天的课业辅导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了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教育者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旨在为学校及社会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参考。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为“以课业辅导为辅助手段,调研当下中小学生和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课业辅导工作。通过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实践队深入社区、学校,与学生和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辅导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为学生们解答学科难题,更通过交流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外阅读、兴趣爱好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文素养表现。辅导活动的设计不仅涵盖了各学科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还特意加入了一些旨在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文化理解的内容。例如,团队成员在辅导时会结合历史故事、文学经典等素材,引导学生们讨论和思考,让他们在解决学业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触及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思考。
为了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团队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从学生的阅读习惯、兴趣爱好、对历史文化的认知、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一对一交流和问卷收集,实践队成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多次座谈和访谈,团队成员发现,虽然部分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异,但在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兴趣较低,缺乏深入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教育者在教学中普遍更加重视应试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较少。
许多学生表示,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网络小说和娱乐性读物上,而对传统文化经典和严肃文学的接触较少。一些学生甚至认为,文学和历史在当前的升学压力下,显得“无用”或“无关紧要”。这一现象引起了团队成员的深思,如何在中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文化观念,成为了调研中的重要议题。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团队还与当地的多位教育者进行了访谈,了解到教育者普遍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受到应试压力的限制。他们指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时间大多被数学、英语等科目占据,虽然也有文学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被大大弱化。一些教师甚至坦言,他们在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培训,难以有效地将人文素养融入日常教学。
教育者们普遍呼吁,在未来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中,应该增加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他们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平衡学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多接触和理解人文知识。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也应涵盖人文素养教育,以确保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人文素养不仅是学术成绩之外的重要素质,更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关键能力。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改善,团队提出了几项具体建议。
首先,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类课程,特别是通过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比如,开设文学沙龙、历史研讨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其次,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文化类的主题活动,如传统文化节、经典阅读分享会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能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增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此外,教育者也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知识以外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例如,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他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关注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