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深入了解民间非遗文化,8月26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淮海拾遗,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揣着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敬重与热爱,参观丰县文博园。丰县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代有凤凰落于此而得名,素有“先有徐州后有轩,唯有丰县不记年”之说,是汉高祖刘邦和道教鼻祖张道陵的家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文博园作为丰县的一座博物馆,汇聚了散落在丰县各地的非遗文化。
踏入文博园正门,丰县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非遗文化就如同一道环罩萦绕着我们。汉高故里,天师原邑,汉风道韵传承不息,四平调、梆子戏、坠子、大鼓等地方戏曲缤彩纷呈,糖人贡、吹糖人、捏面人等美术工艺精美绝伦,纺织、刺绣、条编等手工技艺巧夺天工,武术、唢呐、打腰鼓等传统体育音乐舞蹈源远流长……浩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是丰县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古丰大地浓缩的传统文化精华。
图为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口 通讯员 赵恒 供图
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即是民间游艺体育与竞技非遗文化,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演变进化为一种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游戏;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演变进化为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该项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丰县人民的创作精神与大智慧。
接下来便是非遗戏曲的代表:梆子戏与四平调等。非遗梆子戏,如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它以悠扬的旋律、激昂的唱腔,诉说着先辈们的喜怒哀乐与奋斗历程。在时光的流转中,梆子戏如灵动的画卷,展开生活的多彩与情感的波澜。它凝聚着一方水土的非遗文化灵魂,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当梆子戏的声音响起,那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宁静的港湾,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温暖与力量。这些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
图为丰县梆子戏演出照片 通讯员 赵恒 供图
转角处的糖人贡、吹糖人、捏面人等美术工艺,这些作品栩栩如生,同时不同图案代表不同寓意,不仅满足人们对娱乐生活的追求,更通过民间自己的方式,传承着非遗文化。
图为糖人贡美术工艺作品展览 通讯员 赵恒 供图
图为丰县面塑作品 通讯员 赵恒 供图
此外纺织、刺绣、条编等手工技艺也是巧夺天工,它们是操持各种手艺的匠人们在默默的劳作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既富有生活的美感,又极具实用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色彩与便利,也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与创新精神。
此次丰县文博园之旅,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淮海拾遗,薪火相传”社会实践团队的团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深入了解了丰县的乡土人情,更在文博园中领略了民间工艺等非遗文化,深刻感受到了民间文化中的乡土人情。是人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亦是人们的情感寄托,智慧结晶。保护并传承非遗文化,重拾工匠精神,团队成员愿将此行所学所感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为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献上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