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多学院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吴语流芳传统文化队”与“推普振兴乡村队”,于8月25日深入苏州市昆山千灯古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夜间文化探索之旅。凉爽的夏夜里,这群大学生以古镇的灯火为引,不仅领略了古镇夜晚的独特魅力,更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中,探寻着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的新路径。从一个古镇,窥见一座古城。随着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千灯古镇逐渐换上了它最为迷人的装扮。石板路上,一盏盏古朴的灯笼依次亮起,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都染上了一层柔和而神秘的光辉。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们,身着统一的队服,手持记录设备,踏入了这片被灯火温柔拥抱的古老土地。他们的到来,为古镇的夜晚增添了几分青春与活力。灯火阑珊处,古镇夜未央“夜晚的千灯古镇,别有一番风味。”团队成员小于感慨道。当两旁的灯笼逐一亮起将古镇装点得如诗如画时,学子们便仿佛置身于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梦幻世界。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间,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灯火阑珊、诗意盎然的年代。他们边走边看,不时停下脚步,用镜头记录下这难得的美景,更用心灵去感受这份来自古老时光的宁静与美好。万千灯火在黑暗中如萤火般绽放,连成一片则成绚烂的灯海,让人沉醉其间。天下共语情更浓,吴地乡音意更真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学子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童和青少年们,以及远道而来的游客,正用当地方言和普通话自如地交流着。这种语言上的交融,让古镇的夜晚更加生动多彩。他们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着这些不同语言交织成的和谐旋律。有时,是孩童用稚嫩的吴语向父母讲述着一天的趣事;有时,是外地游客用略显生涩的普通话向当地人询问着古镇的历史与传说。“你看,那边的小朋友正在用吴语和爸爸妈妈说话,而转身又能听到他用普通话和外地游客交流。”团队成员小X指着不远处的一幕对着同伴说道。这种既对立又融合的语言现象,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独特的魅力与和谐。匠心传古艺,非遗耀今辉历史为媒,水乡为证。千年的文脉与当红的文旅相辅相成,古香古色与游人笑语相映成趣。除了语言上的交流,古镇的夜晚还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继续前行,路边古店林立,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和非遗传统工艺琳琅满目。传承百年的漆扇轻轻摇曳,仿佛能扇动起一阵穿越时空的凉风;酒肆里飘出阵阵诱人的米酒清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晶莹的茶具在灯光下更显雅致,透露出一种古典的美学韵味;而各种地方小吃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它们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让学子们感受到了古镇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更彰显千灯古镇独有的魅力。灯火映双言,吴普共相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古镇居民对吴语方言和普通话的看法,学子们还特意采访了几位摆摊小贩和商铺老板。他们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就“吴语方言是否会阻、碍国家推普工作”、“吴语方言与普通话是否存在相辅相成的作用”、“您认为普通话和方言在您的生活中各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这些受访者中,有的年事已高,对吴语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的则是年轻一代,对普通话的普及持有开放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解,为学子们描绘了一幅吴语与普通话在古镇中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它(吴语)是我们这里的根,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昆山、苏州,还有上海,是紧紧联系着的,我们的地方话永远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位年迈的摊贩深情地说,“但普通话也很重要,它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补充。”他的话道出了许多古镇居民的心声。而另一位年轻的商铺老板则补充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能流利地说普通话和方言,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我们应该珍惜这种语言能力,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当然,他们也委婉地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当然喽,小孩子们说的(方言)就没有那么好了。而且,本地人有点少了,外面的人来了,流利去说(吴语)也难。”一位大爷如是说。语言之旅,传承之思通过这次采访,学子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学好普通话,更要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方言文化,让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他们表示,将把这次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校园,与更多同学分享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思考。随着夜色的加深,此次夜间文化探索之旅也渐渐接近尾声。但学子们的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知道,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记忆和感悟,继续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