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常州工学院“龙城寻龙,动手制龙”暑期社会实践小队集中前往常州市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并在活动结束后为本次“寻龙”进行了总结。同时,团队成员还深入了解民族非遗文化,学习以麦秆画“制龙”。
探索龙城龙韵:历史的回响。
暑期伊始,“龙城寻龙,动手制龙”暑期社会实践小队走进常州博物馆和学校的非遗工作室,将龙城文化和非遗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时空结合。
团队到达常州博物馆后,兵分三路分别探寻馆藏中“龙的足迹”。博物馆中,一件件与龙相关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繁复细腻的龙纹装饰,到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形图案,每一件展品都是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
“我找到啦,真的有龙!”团队成员孙乐找到了一块龙纹砖,她兴奋地向周围同学分享着自己找到的成果。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龙纹砖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生动的造型著称。沿着工作人员介绍的思绪,由七块砖拼成的龙形图案映入同学们的眼前,每块砖头上都刻有龙的一部分,图案栩栩如生,彷佛是龙在云雾中腾飞。
图为小队成员寻找与龙有关的文物。朱原 供图
图案中的龙张开大口,长舌外露,头顶长有分支的双角,细长颈,身体弯曲,长尾上扬,背部、尾端及四肢关节处生有飘动的飞鳍,作凌空腾飞状。龙身修长矫健,头生一对似鹿的长角,角尖向内翻卷,张口吐舌露齿,身生有翼,四肢跨步行进,利爪毕现,整体呈现出一种腾空飞奔的态势。
图为团队听取龙纹砖文物讲解。朱原 供图
麦秆绘龙魂:艺术的碰撞。
麦秆作画,传承中华文化。团队以龙纹砖为灵感,选取在驾云飞翔的龙为素材。有着麦秆画制作经验的队员符頔为大家介绍具体的操作步骤,根据麦秆画的制作需要,将团队成员分成了五组,分别负责刮麦秆、描画、贴麦秆、裁剪和熨色。
“我负责描画,我可是出了名的‘慢性子’!”“我有美术功底,可以来负责熨色!”团队成员们热情高涨,自告奋勇,主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承担起一份责任。分组后,同学们投入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创作天地中。
刮麦秆小组将圆柱形麦秆刮平,以便麦秆能够贴在宣纸上;描画小组利用宣纸,蒙在打印出的画上,仔细地用笔轻轻描边。贴好了的麦秆为正面,宣纸作为背面,根据纹路将图案裁剪下来,按照粘贴的先后顺序和部位分类收纳。
龙鳞是整个图案中最难做,但又是最重要的的部分,龙的层次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龙鳞的叠加而显现出来的。怎样充分利用时间,既能保持龙鳞的大小一致,又能保证进度,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团队的技术顾问,袁赵锋的一句“我觉得可以使用刻刀”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非遗工作室所用的刻刀相较于剪刀,它可以随意改变行刀路线但又不破坏其他麦秆,使用方便,显然是做出龙鳞的不二选择,一道难题迎刃而解。
图为实践小队在非遗工作室制作麦秆画。朱原 供图
队员们采用的是分类粘贴法,同学之间相互协作,步骤化繁为简,一点一点地将龙和云层拼凑在一起。在刮贴麦秆、描画、和裁剪步骤完成后,熨色小组的杜玮和温景宏按照整体的颜色分布对麦秆进行熨烫。
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飞龙”麦秆画便制作出来了。同学们纷纷赞叹,校团委杨曜宇老师看到后赞不绝口:“你看这龙的眼睛和龙鳞,我认为是做的最传神的地方,这个图形的最终效果比我预料中的要好看很多。”
图为团队成员做出的“飞龙”麦秆画。朱原 供图
“麦秆画与龙文化的结合,正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理念的生动贯彻。”李殷老师对团队实践成果和成效给予较高评价和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