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稻香氤氲,瓜果飘香,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生机,此刻的南峪村早已不复当年尘埃。
7月22日,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有风自南,峪你同行”实践队抵达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村。七月的南峪村,百亩良田,蕴藏着无数绿意与生机,蜿蜒绵河,怀抱着古老而新生的村庄。和煦的南风吹向燕赵大地,舞过田间地头,抚慰这片土地上世代躬耕的淳朴百姓,拂过守望相助的华夏儿女,涌进了实践队员们的心田,唤醒了那颗久藏心中的为奋斗与黄土地而蓄势待发的种子,让它们在青春的晨光里发芽生长。
实践队深入乡村土地的一线进行采访,聆听碳酸钙厂老厂长回顾往日工业风光,感慨今朝青山绿水,品味字字句句里流露出的对河清海晏未来发展的美好希冀与愿景。
过去的南峪村以化工产业为支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然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很快被历史淘汰。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时代的要求,人们对宜居生态的呼唤也成为南峪村产业转型的一大助力。
实践队抓住当地绿色发展转型平滑且成功的特点,按下“回放键”——引领村民们重温南峪村碳酸钙厂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变迁,从中汲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按下“慢放键”——细致倾听村民们对水稻产业发展持的态度与见解,依托实地经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动力引擎;按下“加速键”——广泛收集村民们对南峪未来发展方向的憧憬与构想,从而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跟随着南峪村书记仇建明的脚步,队员们“绝知此事要躬行”,出发追寻稻香弥漫的踪迹。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刚一踏入田间地头,丰收的清香便扑鼻而来,此起彼伏的欢笑映衬者枝头的硕果,郁郁葱葱的稻田里结满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仇书记笑脸盈盈的地向我们介绍当地水稻产业的成长故事:南峪村积极采用河北省农科院培育出的“香粳五号”“619”等优质稻种,依托农科所的创新力优势,聚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引进“稻蟹共生”的经营方式模式和水稻小麦轮作的生产模式方式,补足生产力发展的时差短板,推动稻田立体农业聚势共赢,实现了绿色发展有效转型。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村民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自南峪村主动求变转型以来,村民生活水平大致呈“微笑曲线”,尽管碳酸钙厂的关闭给当地的收入状况和生活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村支部书记和家家户户的努力之下,南峪村成功挺过了绿色转型的艰难期,以多维触角之“听”,聆听村民时代“最强音”;以深入实践之“研”,汇聚复兴强村“宏伟力”;以把握特点之“析”,奠定振兴方向“主基调”。
(图为仇书记为实践队队员介绍当地特色水稻)
千秋伟业,令人意气风发;征途漫漫,催人乘势而上。南峪村的稻田立体农业模式不仅为生态与种植的和谐共生做出了准确诠释,也为乡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普方案写下生动注脚。稻香氤氲,弥漫着创新的气息;瓜果丰产,充盈了发展的喜悦,一切的一切都在铺展着一幅物阜民丰、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青年人就在这晴天之下、田埂之上俯身探索,躬身实践,到田间地头去,到百姓中间去,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去,步履匆匆,行则将至。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千年之前,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盼望丰收的单纯的喜悦,跨越千年,重现在这片汗水浸透的土地。“峪”你同行,行则将至,实践队员们走出山川壮阔的井陉,与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一道,以热爱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