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竹唢呐作为苗族独有的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文化价值独特,是花垣人钟爱的古老民间器乐,并于 2016 年入选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 年 7 月 ,吉首大学”音舞之声“志愿服务团带着热情与使命感来到花垣县乡村,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传承之旅。
在下乡期间,志愿者们积极投入对苗族竹唢呐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研究。他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拜访当地资深的竹唢呐艺人杨昌平老师,虚心请教,认真聆听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故事和技艺精髓。
图为志愿者向杨昌平老师虚心请教有关竹唢呐的知识
杨昌平老师介绍,苗族竹唢呐历史久远且制作方法较为简单,最初在苗族生活中承担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等重要功能。岁月变迁,它承载着苗族文化记忆,且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创新。如今精确音准的创新,使其能更好适应现代音乐需求,为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接着,杨昌平老师现场演绎了一曲经典的苗族竹唢呐曲目,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飘荡,令人陶醉。
图为杨昌平老师现场用竹唢呐演绎苗族歌曲
演奏结束后,杨昌平老师自豪地介绍起他手中的竹唢呐的历史:竹唢呐上的每一道刻痕、每一个装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见证了苗族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见证。同时,也传递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图为杨昌平老师介绍起他手中的竹唢呐
杨昌平老师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示范,让志愿者深刻领略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一位志愿者陈涛更是凭借自身扎实的音乐基础和对竹唢呐传承工作的热忱,有幸担任了花垣三中竹唢呐班的助教,将所学倾囊相授,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吹奏竹唢呐的技巧和要领。
图为陈涛课堂上指导学生竹唢呐的技巧和要领
陈涛表示:“当看到孩子们眼中对竹唢呐的好奇和渴望,我感到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被志愿者的激情所感染,对竹唢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初的陌生到逐渐能够吹奏出简单的曲调,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和学生们的努力。
图为陈涛课下单独指导学生竹唢呐的吹奏技巧
在教学之余,志愿者们还与非遗传承人展开了深入交流,知晓了竹唢呐的制作方法、演奏形式以及演奏场所。他们一同探讨竹唢呐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传承方向。这种交流不但加深了志愿者们对苗族竹唢呐的理解,而且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图为杨老师借助手机为志愿者讲解竹唢呐演奏方法
志愿者索大钧感慨道:“与传承人杨老师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明白传承并非易事,但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可能为它的延续带来希望。”
图为索大钧等志愿者用心学习吹奏竹唢呐
此次活动,志愿者们从心出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文化传承的使命,让苗族竹唢呐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彩。他们的努力犹如一束温暖的光,为花垣县三中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心灵之窗,也为苗族竹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相信在他们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人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关注和参与到传承中来,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永绽光芒,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