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怀香)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宝库中,有一种独特的乐器——竹唢呐。它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近日,在竹唢呐非遗传承人杨昌平老师的课堂上,一场关于非遗与青春的美丽邂逅正在上演,让我们跟着吉首大学“音舞之声”志愿服务团一起走进课堂,感受竹唢呐的历史底蕴。
(图为杨昌平老师与志愿者的合影)
据杨老师所说,竹唢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兼具实用性和娱乐性,深受老一辈苗族同胞的喜爱,不仅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少去学习吹奏竹唢呐这门乐器,说到这里杨老师满是无奈,他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并学习竹唢呐,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想这便是杨老师开展竹唢呐研培班的意义。
(图为志愿者向杨老师了解竹唢呐的历史)
在课堂上,杨老师细致的给我们讲述了竹唢呐的乐器形制,主要由哨嘴、哨片、管体和细线四个部分组成,并详细讲述了各个部分的作用,在选用制作材料时也十分讲究,要直径较小,竹节之间的间距要宽且均等,才适合开孔制作,同时杨老师也说一天最多只能制作出一支竹唢呐,可见竹唢呐工艺之精细。
(图为杨老师演奏现场)
为了让志愿者们更好地了解竹唢呐,杨老师现场给我们演奏一曲,曲音结束,阵阵掌声响起,志愿者们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尝试吹奏竹唢呐。杨老师手把手的教授每一个音的指法,志愿者们一个音一个音学着,在反复摸索中志愿者们也能够完全吹奏出一个八度音阶,这不仅让志愿者更深入地了解了竹唢呐文化,也增加了志愿者们的学习兴趣。
(图为志愿者们摸索竹唢呐)
这不仅是一次对非遗的学习,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与使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竹唢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让传承之火熊熊燃烧,让非遗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