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里,巢湖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一行,于7月15日清晨,带着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深情与责任,踏上了前往江西省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征途。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和心灵关怀,为当地留守儿童点亮知识的灯塔,同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深刻理解社会责任。
初见石邮,心生温情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实践团终于抵达了石邮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教育资源的匮乏却让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挑战。实践团成员们一下车,就被村民们的热情所包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石邮小学,简陋的校舍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成员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此次实践的决心。
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教育之光
为了弥补乡村教育在科技方面的短板,实践团特别策划了“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举办了制作简易VR眼镜、小吸管“搭”世界、无人机的飞行等活动。在教室里,实践团成员化身为耐心的导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互动实验,激发了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孩子们瞪大眼睛,认真听讲,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每当有孩子成功制作出自己的科技产品时,教室里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使用制作的简易VR眼镜。吴鸿进 供图
文化深植,传承文化之魂
在科技教育的光辉之外,实践团精心编织了一张乡村文化复兴的网,致力于乡土文化的深度传承与广泛弘扬。他们引领着一群满怀好奇的孩子们,踏入了石邮村那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探访了精心布置的传统文化展示区。在这里,历史的低语与民俗的斑斓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实践团成员以生动的语言为钥匙,解锁了那些尘封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心灵得以沐浴在家乡文化的甘霖之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携手,共同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盛宴——傩舞体验活动。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孩子们在非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这项古老艺术的魅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场活动,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而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无比自豪感。
图为实践队员与表演傩舞的人员合影留念。洪欣怡
供图
心灵关怀,搭建爱的桥梁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还特别注重与留守儿童的心灵交流。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对一地与孩子们进行深入的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疑惑。许多孩子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而显得内向和孤独,但在实践团成员的关爱下,他们逐渐敞开了心扉,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实践团成员们用爱心和耐心搭建起一座座信任的桥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图为实践队员用琴声打开孩子们的心扉。王诗奇
供图
共筑留守儿童教育新希望
转眼间,为期两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即将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实践团成员们与留守儿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欢乐,更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在离别之际,孩子们紧紧抱住实践团成员,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团成员们也深受感动,他们表示将把这段经历铭记于心,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们同孩子们一起放飞纸飞机。洪欣怡
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巢湖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更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深刻理解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他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前行,为关爱留守儿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