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开展“‘普’写青春,‘乐’学同行”暑期推普实践活动
(通讯员 胡榆乾 王清仪)为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7月19日—31日,人文学院“‘普’写青春‘乐’学同行”暑期实践团队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王村镇磨池社区、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中心学校异地同频开展“推普+护幼”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普通话应用能力。
“推普+护幼”宣讲:“双弦合鸣,奏响正义之音”
“今天的故事,要从小丽讲起……”。在磨池社区的童伴之家,实践队结合乐山市心连心服务中心提供的妇女儿童维权案例,生动讲述了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深入分析了其背后隐藏的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套路,通过故事讲述+护幼宣讲中使小朋友更好的理解了为什么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普通话游园会:“欢乐时光,体悟中华文化之美”
为丰富推普形式,实践队举办普通话游园会活动,带领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玩猜字谜、成语接龙、击鼓传花、绕口令比赛等游戏,沉浸式体会普通话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
尤其是击鼓传花小游戏,活动如火如荼,现场热闹非凡,小朋友们都踊跃地参与进来。音乐一起,小朋友们就开始传递红领巾。音乐一停,红领巾在谁手里,谁就起来抽取诗歌进行朗诵。稚嫩的童声与经典的唐诗宋词结合在一起,发出了新时代的希望之声。小朋友们在欢乐的游戏中不仅提高了普通话的交流和运用能力,而且也感悟到了中华诗词之美。
普通话大比拼:“用语规范,争做文明小先锋”
在云南省瓦渡乡中心学校,实践队员结合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方言壁垒突出的特点,设计“推广普通话”专项课程,队员与孩子们共同沉浸式体验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异同,以普通话发展时间为线索,回顾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的魅力,让普通话在教育中生根发芽。
同时,实践队寓教于乐开展普通话大比拼,鼓励小朋友们争做一个会说普通话、讲礼貌的好孩子,强调了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出“推广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重视普通话用语规范,争做文明小先锋。
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
为深入了解偏远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实践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普通话使用情况、普通话与方言关系、普通话推广政策、普通话使用中的问题开展了普通话调研活动,回收问卷200余份,人物采访20余人次。
实践活动得到当地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乐山市王村镇磨池社区书记薛敏说到:“众所周知,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沟通的桥梁。这次活动不仅让磨池的孩子们提高了普通话交流和运用能力,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参与普通话推广活动,让我认识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推广普通话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我也希望能够将推广普通话的热情和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努力成为普通话的传播者和中华文化的使者。”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胡榆乾同学说到。
据悉,人文学院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教育探索。“‘普’写青春‘乐’学向前”实践队是人文学院依托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的国家语言文字推广行动专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