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真才‘食’干”实践团队赴往家乡开展一系列饮食调查实践活动。我们怀揣着激动的心前往家乡调研我们记忆深处难以让人忘却的美食。家乡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能够靠着美食的味道体会家的感觉。下面是各小组成员实践的感悟:
我们去往了安徽长丰县“长丰草莓高新技术产业园”观察了草莓的种植挑选过程和草莓展品,虽然没有看到草莓收获的过程,但是各色各样品种与草莓的优选过程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又采访了邻居李婶,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深刻体会到长丰农民的勤劳。种草莓,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只是一般的体力劳动,但对于李婶来说,这是她的个人爱好,也是她一以贯之的信念,她想让她的顾客可以享用到高品质的长丰草莓,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服务精神啊!她的言语也让我们认识到,农业生产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支持她们的工作,让我们共同享受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图为产业园长丰草莓展品,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温家俊 摄
图为小组成员在向老人询问长丰草莓发展历史,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温家俊 摄
在安徽阜阳,为找出安徽各种特色面食,我们走访了许多家阜阳的特色面食馆。尽管夏季阳光灼热,但那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去往调查的决心。我们去调查了阜阳格拉条、太和板面,针对阜阳格拉条、太和板面我重点询问它们流传下来的原因、文化内涵以及做法和相应细节。老板表示:“由于格拉条那种面型易储存、不易变质,并且吃完一顿格拉条,可以抵上几顿饭,因此在阜阳当地这边流传时间较长。太和板面是安徽特有的美食符号,安徽太和板面的流传也得益于其简单实惠的特性,它既是当地人的日常美食,也随着阜阳人的迁移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阜阳的一张文化名片。”面对老板的热情,老板也表示想要让更多人能品尝到家乡的美食,也想让美食能更好的流传下去并不断改进、优化,更想让家乡有一个代表的美食符号,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文化。对此我不尽感想到:对家乡的热情,以及想让家乡更好的发展是每个的人追求。
图为太和板面,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温家俊 摄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询问店主阜阳面食相关问题,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温家俊 摄
在四川筠连,我们调查了筠连水粉,我们去往了一家制作水粉的店铺进行了采访,询问店主有关水粉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制作方法,老板非常自豪的表示水粉自明代末年开始便存在后,我们也不禁感慨道筠连水粉存在时间长久。之后店主向我们展示了筠连水粉的制作过程,先是和面,再是调浆,最后挤压成形,放入沸水。在观察完店主流畅的操作以后,我们觉得店主技艺非常娴熟,像是观看了一场演出般,令人影响深刻。
图为店主制作水粉过程,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泽煜 摄
图为筠连水粉,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泽煜 摄
图为小组成员在向店老板询问筠连水粉对筠连人的影响,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泽煜 摄
在江西上饶,我们调查了上饶炒粉,我们在上饶的旅游美食一条街,出于对味蕾的记忆,我们找到了上饶炒粉店的王师傅,跟随王师傅的一天,王师傅的上饶炒粉是用何原料以及制作步骤,王师傅回答炒粉制作原料中的配菜都是自己种的,并且其中的肉类都是当天早上买的新鲜的,王师傅秉持着当天取材来制作炒粉保证炒粉的味道足够正宗。每一道菜肴,都是对真材实料的极致追求,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之上,每一步都承载着对食材原味的尊重与珍惜。当地人制作美食的技艺高超,追求真材实料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图为上饶炒粉,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温家俊 摄
图为小组成员在观察店铺老板制作上饶炒粉过程,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温家俊 摄
这次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既让我们对家乡的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还让我们加深了对各自家乡的羁绊。与网上调查不同,自己亲身经历调查的过程,使得我们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面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时的解决能力增强。相信这次调查经历过后,我们实践小组的在未来的各种实践中能够更加熟练。(通讯员 吴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