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和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非遗,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我们的社会凝聚起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自豪感。同时,非遗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的非遗文化事业,已足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例如通过旅游业的推广和文化产品的开发,来提升地方经济的活力和吸引力。
位于安徽合肥马郢村的尺素工坊便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融汇了漆扇、点翠工艺、掐丝珐琅、水影画等多项非遗工艺,将传统非遗与当地文化以及手工体验相融合,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切身体会非遗的魅力,促进非遗的传承,也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活力。
为深入了解马郢的乡村振兴状况,传承发扬非遗文化,7月9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赴安徽长丰马郢“初绽红莓携创客,了化清风探文遗”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马郢的尺素工坊,与主理人“饺子”老师进行交流,并且体验了漆扇以及大漆书签的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尺素工坊主理人“饺子”老师。“三下乡”团队拍摄人员 朱淑婷/供图)
首先,团队成员针对“饺子”老师加入马郢创客的渊源与契机、非遗工艺的发展等问题对老师进行了采访。“饺子”老师在采访中说:在2018年作为游客参观马郢时,对于马郢这个地方只是一个乡村的基础印象。在2021年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当中,对于马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其建设已经较为完善,运营相对平稳。这让她看到了宣传中国传统非遗工艺、推动美丽乡村振兴的契机。于是在结束一年半的调研后,“饺子”老师果断决定辞职创业,而她第一个想到的方向就是乡村振兴,这就为她2023年到马郢发展奠定下基础。
“饺子”老师于艺术系毕业,做了十几年的商业和品牌的运行和策划。基于自身优势,她将乡村振兴与传统非遗融合在一起,作为除了农业、畜牧业之外能推动乡村发展的第三服务娱乐产业以及文化体验业态的拓展。在发展过程中,饺子老师进行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她发现每项非遗工艺拥有自己独立鲜明的特色,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二是成品耗费时间精力长,价格高;三是有些传统工艺成品并不适合现代生活应用,让大众产生误解,认为工艺难以传承。
(图为非遗文化漆扇制作过程。“三下乡”团队拍摄人员 童悦/供图)
基于此,“饺子”老师为尺素工坊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首先通过改革精简降低制作难度,其次简化工艺,进行产品创新,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比如点翠和螺钿工艺,原本应用于发簪发钗、汉服配饰,转变为现代的精美耳环,胸针发夹,吸引更多的客户合作,也让游客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与此同时“饺子”老师也积极推动尺素工坊和马郢文创的融合与发展。传统非遗工艺的引进拓展了马郢文化发展的宏图,让马郢的文创更加完善,更加出色。得益于马郢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安徽博物院主动与尺素工坊进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她们以馆藏的龙纹文物为灵感,制作的掐丝珐琅杯垫和风铃在博物院文创店上架,深受游客喜爱。
“描扇微舞唐风雅,金指拨云绘绮霞。”漆扇,独具传统东方美学。在“饺子”老师的指导演示下,团队成员观摩学习并沉浸式体验了传统的漆扇技艺。大家自由搭配喜欢的颜色,按照老师的指导向水中滴入大漆,再通过吹动使颜色流动组合,用不同的方式入水,接着盖章、系绳进行装饰,得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漆扇或书签。通过沉浸式体验,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漆扇这项传统工艺,体会到了东方独特美学。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完成的书签成果。“三下乡”团队拍摄人员 童悦/供图)
一扇一画,绚烂多姿的漆彩亘古传承;一叶一花,柔和浓烈的色泽令人心醉;一线一彩,丝丝缕缕的艺术光辉恒久悠扬……尺素工坊将非遗工艺与手工体验融合,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吸引游客,为马郢旅游业注入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相信在走向未来的路上,马郢会向我们展示出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完成活动后进行合影。“三下乡”团队 志愿者/供图)
作者:程昕妍 刘怡 朱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