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工业认知,了解现代化、智能化工业流水线,传承钢铁精神,点亮奋斗青春,了解攀钢建设情况,追忆攀钢人的光辉历程。
在攀钢钒制造部管控中心主任施敏的带领下,志愿者开启了对攀钢的探索之旅。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开发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资源、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攀钢于1965年开始建设,通过长达60年的努力,金沙江边的不毛之地已成为象牙微雕钢城。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结束了西部地区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2011年,西昌钢板的投产使攀钢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全球第一,并且实现了三废的零排放,开启了提钒工艺的新纪元。
接着,施主任为志愿者展示了智能化炼钢产业的工艺流程。现如今攀钢已建成了完整的智能化生产体系,工作人员可以在管控中心实时无死角监控,了解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对数据异常的设备进行处理。整条产业正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靠拢。
图为施主任向志愿者们展示智能炼钢工艺流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邹润东供图
参观后,志愿者与施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关于工匠精神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议题。施主任分享了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提升技艺,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深层次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喜悦。”这种内在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工作动力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一种源于内心深处、自我驱动式的成长循环。这种工匠精神,是推动个人和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施主任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首先,随着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锤炼,这是职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其次,施主任鼓励学生们培养跨界思维和能力,因为在这个多元化和高度互联的时代,单一的知识体系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职业需求。他特别提到,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正迅速成为发展主流,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精通传统钢铁制造技术,还要掌握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
图为志愿者对施主任进行采访。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邹润东供图
随后,志愿者在攀钢钒公司综合部王朝霞的带领下前往攀钢钒轨梁厂近距离感受钢轨锻造的流水线,一起踏入了“钢铁之海”,近距离感受上千度钢坯的热浪。伴随着钢坯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王老师娓娓道来:“一块7.75米的钢坯,经过大约7分钟、13次的轧制,长度会达到104米,去除两端后,中间的100米就是精品钢胚,就像是做面食时不断地揉搓一个面团。”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每一道工序都恰到好处。流水线的末尾,一排排笔直的铁轨陈列于此,等待着履行它们的使命。
图为志愿者在攀钢钒轨梁厂门口与讲解老师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邹润东供图
最后,志愿者前往了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和钛钢联合实验室,见证攀钢集团对材料的严格把关。导师深入讲解研制优质钢材的历程,使志愿者深切感受到老师们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科研精神。
图为钛钢联合实验室讲解老师为大家讲解冷轧技术。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邹润东供图
一天的实践调研,志愿者在热情的攀钢人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化的生产面貌,深刻体会了攀钢“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内核。同时,攀钢人对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坚守,也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引领着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砥砺前行。我们将继承并发扬攀钢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唐秋瑶 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