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河洛故地,探非遗传承
8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河南省洛阳市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梭于古朴又散发出活力的小巷中,来到了东大街55号洛阳宫灯传习所处,了解洛阳宫灯的历史,领略洛阳宫灯的丰富样式,学习洛阳宫灯的制作,体悟非遗传承精神。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
实践团成员参观各种样式的宫灯 冯韬越摄
任师傅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自己制作的宫灯 吴雅美摄
实践团成员一抵达,洛阳宫灯非遗传承人任玉章便热情地介绍洛阳宫灯的样式。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古朴典雅。品种上分为纱灯类、方灯类、多角类等,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圆形宫灯为洛阳宫灯的主打产品,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造型优美, 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用于喜庆饰品。
随后,任师傅便邀请实践团成员一起亲自上手学习两种较为简单的宫灯的制作。宫灯的制作总的来说分为三步,首先需要用竹篾或者木条制作好宫灯的大致框架,然后再用浆糊将纸或绢黏在宫灯框架的外围,最后就是对宫灯进行装饰,既可以在纸绢上挥毫泼墨写上自己喜爱的诗句,一展胸中丘壑,也可点染花鸟虫鱼,彰显自己的意趣,更可粘上自己喜爱的剪纸图形,让两种非遗文化在互相交织中,绽放更耀眼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学习制作洛阳宫灯 吴雅美摄
实践团成员对制作完成的宫灯进行修饰 吴雅美摄
千年传承,于今遭厄
制作过程中,年逾80多岁的任师傅谈起洛阳宫灯如今的传承,不禁摇头叹息。总的来说分为四个原因,首先是洛阳宫灯的一些制作者申请非遗传承者的过程比较困难,在申请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的阻力,致使洛阳宫灯的传承困难,进而无法扩大规模,增强宫灯的名气。其次是政府不够重视,没有大力宣传洛阳宫灯,让更多人了解。再者就是洛阳宫灯的传承者之间技艺良莠不齐,针对制作技艺大多既不能守正又不能创新,有时甚至会误导前来了解洛阳宫灯的人们。
洛阳宫灯跨越千年,今人古人共同欣赏着相似的灯光,这点点光化作贯穿千年时光的魅力,深深吸引着那怕驻留片刻的目光。当代的中国需要文化自信,要着手的便是从每一个像洛阳宫灯这样的非遗开始,政府部门扫除非遗传承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要肩负起传承中华文脉的责任,从而形成合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更加摇曳的风采。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河南省洛阳市社会实践团 卞宝乐
图片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河南省洛阳市社会实践团 冯韬越 吴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