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我们实践小组于7月30日至8月3日进行了一次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入非遗技艺的发源地——人文积淀丰厚的四川,实地考察和学习三项非遗技艺——漆器、川剧和银花丝。四川地处巴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巴蜀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通过实地参观非遗技艺的历史发展、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等活动安排,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到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实践第一天,我们前往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对省内存有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技艺进行了统一的了解与学习。通过参观博物馆,使成员们对非遗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成都漆器工艺厂中,我们欣赏了许许多多精美的漆器品,从古朴典雅的茶具套装,到精致细腻的餐具系列,再到装饰性极强的屏风与摆件,漆器的身影无处不在地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成员们还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漆器的知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制作漆器的原料天然大漆作为一种纯天然的涂料,不仅无毒无害,还具有良好的抗菌防霉性能,是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生活的理想选择。使用漆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提升。不仅如此,我们还体验了漆器(漆珠)的制作过程,这个过程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制作一件漆器工艺品的不易。
本次实践我们还拜访了三花川剧团,探索川剧的故事。三花剧团的后台狭小逼仄,而且完全开放,观众能随意进出了解幕后的准备,在上台前,演员们需要进行漫长的准备工作,从头到脚都是心血。我们欣赏了老师们精彩的演出,还有幸看到了老师们化妆的全过程,这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演出结束后,我们与演员老师们进行了交谈,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老师们对于川剧的热爱和付出。
原定计划是前往成都银花丝工艺厂,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前往的时候工艺厂已经关闭了,且在我们的查找下未能找到其他工艺厂,我们便只能在网上了解这一工艺,且线下参观了银花丝成品店。
我们前往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深入了解学习这一明丽细腻的艺术文化遗产。博物馆内设大型蜀锦织造工场,多台蜀锦小花楼木织机现场手工制作蜀锦,3000多平方米内,蜀锦、蜀绣精品异彩纷呈,历代锦绣纹样琳琅满目。初见蜀绣,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舒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表现出的是一种既可浓妆也可淡抹的纯朴美感,并富有乡土气息。蜀绣历经数千年传承,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精进,它不仅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耀亮点。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当地居民,我们发现,尽管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程度尚显不足,大多数人仅停留在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中多数人能够提及并识别出一至两个非遗项目,这反映了非遗文化在民间仍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进一步探究发现,互联网与杂志成为了公众获取非遗信息的主要渠道,显示出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相比之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这提示我们在未来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体系中非遗文化的融入与普及。在兴趣偏好上,传统手工艺与民俗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多数受访者的关注与兴趣。这些领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以其独特的技艺和表现形式,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与参与热情。相比之下,一些较为冷门的非遗项目则较少受到关注,这要求我们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其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在参与体验方面,尽管大部分人尚未亲身体验过非遗项目,但令人鼓舞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意愿。他们渴望通过亲身参与非遗活动或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发现为我们未来推广非遗文化、增强公众参与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