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河下古镇:茶馓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篇
2024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淮安分队来到河下古镇,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家乡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淮安的璀璨文化瑰宝中,河下古镇的茶馓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促近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队队员们了解茶馓制作工艺,深刻领悟茶馓非遗对古镇人民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在淮安,说起茶馓,可谓妇孺皆知。民间流传一句歇后语:“坐月子不吃茶馓——亏了”,意思是产妇坐月子,必须吃上茶馓才滋补。淮安茶馓纤细如线、黄亮如金、丝丝相连、质地酥脆,既是一道菜品,也是一道点心,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图为参观河下古镇 王紫君摄
在我们本次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北方馓子到淮安后经历了一个精致化的过程化身为“细、小、巧”的淮安茶馓。淮安茶馓采用上等精白面加芝麻、细盐或糖配制,将其搓条、盘条,配以麻油抢炸成馓,在制作中不加食碱,且用温油炸成,不易变质。它的形状有扇子型、梳子型、宝塔型、荷花型、葫芦型、菊花型等。特点是:香、脆、酥、油色质全黄、透酥松脆、香气浓郁、生津开味、点火就着、人水就化。因茶馓含油量较大,故不宜久存,最好现制现吃。做茶馓是一门辛苦活,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经过和面、开条、拉条、盘条、绕条、搭条、油炸、起锅、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绕条和油炸是两道重要工序,决定茶馓的质量好坏。
图为了解制作淮安茶馓 王紫君摄
河下古镇,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而茶馓,作为古镇的一张特色名片,更是以其酥脆可口的口感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茶馓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从选料、和面、开条到油炸、包装,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里的手工艺人祖祖辈辈在这里,以茶馓为生。
同时,实践队员们走进古镇院落。这些老房子大多采用青砖灰瓦建造,墙面斑驳,透露出岁月的痕迹。屋檐下的木雕装饰虽已略显陈旧,但依旧能窥见其昔日的精美与繁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对院落的保护,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古镇依然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
图为清扫古镇院落 王紫君摄
近年来,河下古镇依托茶馓这一非遗项目,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政府加大对茶馓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茶馓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同时,深入挖掘茶馓的文化内涵和市场潜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茶馓文化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