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携手内蒙古营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组织成立“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赴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宋胡同小学,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暑期支教夏令营“三下乡”实践活动。活动旨在通过推广普通话、普及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弘扬内蒙古文化以及特色课教学等多种形式关爱留守儿童,发扬蒙古马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乡村教育。
青益北疆,情暖中原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这个相对欠缺发展的乡村地区,大量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家庭教育缺失、情感关怀不足、语言环境方言化严重、多元化发展受限等诸多挑战。一直以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乡村为己任的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内蒙古营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和宁陵县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组织派遣志愿服务队,从祖国壮美辽阔的北疆出发,跨越1030公里,奔赴当地宋胡同小学,开展活动。
指导教师带领队员进行开营准备
指导教师排查安全隐患
学生家长签署知情书
发扬蒙古马精神,知行合一做实事
服务队共有16人,包括3名指导教师,1名带队老师,3名硕士研究生及9名本科生。4月初队伍成立后,将目光聚焦于关键问题,以蒙古马精神——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为准则展开工作。服务队历时3个月及多次例会商讨后,决定开展暑期支教夏令营,完善以教育促进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指导教师带队推广普通话
指导教师安慰哭泣的留守儿童
实践队开会讨论
教育扶贫,温暖童心
为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留守儿童多元化发展,志愿者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开设课程,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同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不仅教授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红色教育、非遗手工等课程,还开设了普通话推广类课程,如晨读、诗词朗诵、红歌学习等,旨在塑造良好语言环境,以帮助当地留守儿童克服语言上的困难,更好的接受国家教育。同时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了多场关于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科普小课堂,让当地留守儿童了解身边食品的科学常识,提升他们对日常饮食安全和营养的认识。
自然科学小实验课堂
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普小课堂
队员向当地老人推广普通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内蒙古文化无缝融入到了各项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展示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歌曲以及讲述蒙古族的历史与风俗,让当地孩子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阅历,也使得内蒙古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蒙古舞小课堂
课程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所有课程都秉持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原则。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简版活字印刷及造纸术,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践活动走出校园,深入到当地家庭,探访留守儿童,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状态,根据其所需进行物资捐赠,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家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为留守儿童捐赠物质
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们认识到支教活动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温暖。留守儿童尽管面临种种困境,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向往。这种精神感召着每一位志愿者,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在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中,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快乐。
大课间
趣味运动会活动
跨越山海,合作交流
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在宁陵县的支教夏令营活动,获得了当地各部门的一致关注与好评。这种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交流,成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鲜活范例。队伍受当地教育部门邀请参加了商丘市第二届暑期大学生支教论坛,与其他优秀队伍分享了支教过程中的成果与经验。受当地文旅局邀请,参观了老坚决纪念馆、宁陵精神展览馆、宁陵万亩梨园红色基地等地,这一系列的活动为未来两地交流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商丘市第二节暑期大学生支教论坛现场
宁陵精神老坚决纪念馆
长远展望,共创美好未来
本次夏令营活动,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知识与爱心,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青年人的担当,也架起了当地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内蒙古营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对此次支教活动的成果表示高度重视,并承诺将持续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计划在以后推动更多类似的活动,通过这种双向的互动与沟通,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留守儿童乡村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将始终秉承着“以教育促发展,以知识助振兴”的理念,使每一片土地都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与梦想,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不断延续,将爱与温暖传播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夏令营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