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索“非遗”瑰宝,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增强中华文明自信并扩大其国际影响力。2024年8月1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拾遗谱新”实践队前往陕西省韩城市喜龙门花馍面食坊开展“跨越时代的味蕾记忆,流芳千年的匠心非遗”主题实践活动。
地处黄土高原怀抱中的陕西省韩城市,历史悠久,被人们常称为“河宗龙门,史蕴韩城”,而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一种食物——“花馍”,不仅滋养着代代韩城人的胃,更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间,形成了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味觉桥梁。
味蕾上的记忆
在韩城喜龙门面食坊,实践队有幸遇见了非遗传承人王女士,实践队队员们在和非遗传承人王女士深入交流了解到,韩城“花馍”源自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是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圣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显得尤为珍贵,而韩城“花馍”,则是人们将这份珍贵转化为艺术和情感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馍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传承人王女士自豪地说:“匠人们以世代相传的技艺,将面团赋予生命,通过灵巧的双手塑造出一个个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作品。”形态各异的“花馍”有的如龙飞凤舞,象征着吉祥如意;有的似鱼跃龙门,象征着年年有余;更有福禄寿喜等形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蕴含着一代代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求。
匠心里的非遗
实践队员们在传承人王女士的带领下,领略了“花馍”制作的全部过程,从选材、发酵到塑性、上色,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随即,实践队员们自己亲手制作花馍并品尝,切身感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践队员们在和传承人王女士团队交流学习时,彼此分享对“花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悟。在互动中,实践队员们感悟到,“花馍”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每一个“花馍”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寓意,象征着丰收与幸福。
创新中的传承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花馍”文化,实践队员们同当地乡村,与老人们促膝长谈,聆听他们讲述关于花馍的传说和习俗。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尽管“花馍”受到广大人群喜爱,但是其传承和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机遇,导致传统手工艺人才严重流失。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们给传承人王女士提出一些建议,他们建议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向游客推广非遗“花馍”。此外,实践队员们也提议将花馍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此才能让非遗“花馍”历久弥新,让中华优秀传统延续根脉。
通过此次“跨越时代的味蕾记忆,流芳千年的匠心非遗”主题实践活动,“拾遗谱新”实践队的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同时也让他们坚信: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空洞华丽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探索和传承,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也能流光溢彩!
实践队员们观看“花馍”制作过程
实践队员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花馍”
非遗传承人带领实践队员制作“花馍”
非遗传承人带实践队员讲解“花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