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日至7月7日,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闽山闽水物华新”专项调研实践队在多名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探访泉州市梧林村、樟脚村、秀溪村、林地村、蔡径村、蒲坂村,九溪村、漳里村,厦门市军营村、白交祠村等10个村落,实践总行程达296公里。实践队员通过实地写生创作和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探讨闽南地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这是南洋文化与闽南文化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晋江市梧林村书记蔡清渊深情地向实践队员介绍梧林村发展的点点滴滴。梧林村将一座座闽南红砖大厝、洋楼和番仔楼等破旧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并与新加坡旅游局合作“小娘惹”新文旅IP,以娘惹换装跟拍和古色古香的古厝为主题,打造出一个“不出国门,游东南亚”的“有调性的村落”。让梧林村古建筑和文化特色更好地融入当地文旅,这是实践队思考的方向。实践师生结合专业特长绘制出宣传册和展板,为扩大“有旧有新”的梧林村宣传力度添砖加瓦,选择走访、与当地干部和居民交流等方式,深入调研并利用地理专业角度向村干部就梧林未来文旅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同时,实践队员与当地返乡青年深入交谈后,提出:“梧林村的“旧”体现在古建筑上,同时也需要“新”促进梧林村乡村振兴新活力,而这样的“新”便是大胆创新的尝试和青春血液的加入。”
图为社工小郑讲解场景
在泉港市涂岭深山中的樟脚村和秀溪村,樟脚村工作人员肖跃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他曾从事电子商务专业,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一直致力于借助电商平台推动涂岭富硒红茶、樟脚豆皮的线上销售;秀溪盛产枇杷、甘蔗等水果,为制糖提供了原材料。“古法制糖讲求天然的柴火,讲究慢熬的功夫。”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娓娓道来秀溪红糖传统制作工艺。实践队员沉浸于樟脚石头厝古民居风貌、秀溪枇杷口味甜美的同时,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互联网+”技术,为宣传樟脚村龙灯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方向,提出利用现今电商平台扩大秀溪“甜美水果”的销售市场,随后积极走访和倾听村民想法,提出并记录了一系列涵盖文化保护、壮大枇杷产业、发展采摘体验、加大网上销售力度等多方面的建议,旨在实现樟脚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打造更出圈的“甜美秀溪”乡村振兴新名片。
“月记窑的窑火已经烧了四百年了,生生不息。”年过花甲仍在月记窑烧瓷的窑工冯清芳向实践队员介绍:这是德化境内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烧制瓷器的龙窑。在不远处,蔡径村建起“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实践队员观赏陶瓷制作、体验窑火柴烧过程等活动。如何让古味氤氲的“陶艺村”展现更多魅力?这是实践队一直思考的问题。实践师生利用专业设备进行拍摄,并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gis软件,为蔡径村陶瓷产业规模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陶艺村负责人就未来陶瓷发展规划、传承陶瓷文化新方式等展开讨论,并提出加大当地陶瓷技艺线上宣传力度的建议,以此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
图为窑工搬运已烧制好的窑瓷
221公里外的南安市官桥镇九溪村,是典型的因采石业发达而出现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当地居民生活被影响的村落。在村干部们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后,九溪村通过成立多家生态合作社、学习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等方式打造“醉美九溪”生态新名片。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利用ArcMap制图软件制作出九溪生态布局图,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利用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并立足当地家养牲畜等特点来发展传统特色手工等建议。同时,实践队员从自身专业出发,为九溪村特色石厝风貌制作手绘作品以及展板,宣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
图为《地理中国》曾报道的“绿野巨厝”
在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山区中,实践队员走进军营村。高泉国老先生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军营村如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贫困落后到现如今的生活富裕的华丽蜕变。实践队的师生们与军营村村干部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实践队员提出:军营村坚持“‘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理念”后,打造出乡村旅游新名片。同时需要积极与外村进行交流合作,结合当地建筑特色、产业与红色文化精神,将自然风光、红色文化、淳朴民风融为一体作为“军营”旅游发展新方向,并巧用数字赋能在宣传方式上下功夫,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路径。”
图为师生们与高泉国先生访谈
据悉,“闽山闽水物华新,闽台同根薪连心”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以“‘闽山闽水物华新,闽台同根薪连心’-第四篇厦门、泉州篇-重塑”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队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深入调研,更好地诠释“三全育人”、“五育闽院”、“七个一百”的建设,为实现更加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闽院学子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