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并增强社区孩子和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拾遗谱新实践队于7月17日至8月10日期间,与沅江路社区及镇海门社区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了“非遗课堂”活动。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孩子的假期生活,还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课程,发扬非遗文化精髓
实践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深入社区,向孩子们传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实践队员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图像资料,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其中,皮影戏课程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经典皮影作品,让孩子们更直观地领略到皮影戏的艺术魅力。脸谱课程中,队员们展示出脸谱的丰富多样性,并深入阐释了每种脸谱的独特特征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同时,还通过比较不同角色的脸谱,让孩子们理解不同脸谱在戏剧表演中的关键作用。而漆扇工艺课程探讨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演进,向孩子们介绍了漆扇的制作工序,涵盖了从选材、制胎到上漆、装饰的每一个环节,讲解细致周到。剪纸课程则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剪纸作品,从简单的窗花到复杂的剪纸人物,让孩子们感受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绒花课程队员们展示了制作绒花的工艺流程,让孩子们近距离地体验到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衍纸课上,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了工艺匠人是如何通过卷、折、捏、粘等手法,才将细长纸条制作成各种形状和图案。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队员们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亲手制作,感受非遗艺术韵味
实践队不仅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还带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制作非遗的乐趣。在手工课上,队员们引导孩子们为皮影上色、组装,并尝试操控皮影进行表演。孩子们还亲手用画笔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线条,以丰富的色彩绘制了自己的脸谱。实践队员们与孩子们共同制作漆扇,亲身体验了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还教孩子们如何剪出简单的窗花和制作简单的绒花装饰品,希望孩子们在生活中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队员们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基础的纸条卷制成复杂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衍纸作品。在非遗制作过程中,每位队员都耐心指导,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完成自己的作品,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队员们对孩子们的勤奋和取得的成果感到无比自豪。
研学之旅,领略非遗文化魅力。
实践队员们带领着孩子们参观了山东手造(青岛)国际展示体验中心,在这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研学活动。首先,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充满传统气息的年画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年画作品。实践队员和孩子们被这些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欣赏完年画之后,实践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听讲解员对非遗传承人作品的详细介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传统技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队员们积极地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研学之旅的最后,实践队员们带领孩子们体验了木板烙画制作。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电烙铁描绘线条,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烙画技巧。尽管过程中有些孩子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队员们的耐心帮助和鼓励下,他们最终都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烙画作品。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非遗课堂”活动成功将非遗文化引入社区,为孩子们提供了向社区居民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并欣赏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拾遗谱新实践队将继续与社区合作,开展多样非遗文化活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和居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