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力,7月30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花儿与少年支教队在秭归县经济开发区小学开展“创新型双线科普”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特邀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者高子明、华中农业大学牧医阳光志愿服务队队员崔桐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科普协会前核心工作人员闫骊行。
本次“创新型双线科普教育活动”的课堂模式为“线上+线下”,从动物的一生出发,将候鸟的春去秋来,蛾子的前世今生,入侵物种的具体危害等内容交融杂汇,通过多媒体远程线上教学与线下志愿者互助搭配的教学方式,将更加专业、更加有趣和更加多元的课堂展现给秭归县的孩子们。“虽然住在生态层次丰富的大山旁,这里的孩子对于大自然的认知却还是非常缺乏,因此我们邀请了三位科普方面较为杰出的学长,通过双线科普的形式,以‘鳞介有识’、‘湿地偷渡客’及‘蛾舞寻秘’三个主题课,为孩子们带来几堂别开生面的动物科普课堂”,花儿与少年支教队队长吕妍解释课堂的缘由道。
“鳞介有识”课堂上,崔桐恺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入,如“什么是两栖爬行动物”“鳄与鼍有什么区别”,并借助科普理论知识PPT、实体动物及标本详细解释了两栖爬行动物的身体构造、识别特征、价值所在等科普知识。
崔桐恺作蛙和蟾的讲解
互动问答环节中,崔桐恺巧妙提出了“怎么样区分毒蛇和无毒蛇”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课堂最后,崔桐恺通过自己在宠物医院实习时的见闻分享和播放个人录制的科普小视频的形式,加深了同学们对两栖爬行类动物基本形态特征的印象,让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两爬类宠物的传染疾病,也拉进了他们与两栖爬类动物的距离。讲到蛇患肺炎时,崔桐恺殷切提醒同学们照顾好自己:“注意保暖,勤洗手,避免过度疲劳。”
“成群结队的食蚊鱼在吃着虫子,八条须子的大鲇鱼突然游到水面,把它们吓得钻进了水花生丛......”,在高子明的“湿地偷渡客”科普课堂上,全班的孩子们大声朗读着屏幕上的一段俏皮的文字。高子明巧妙地通过大声朗读这种全班同学都可以互动的方式,让巴西龟、美洲牛蛙、福寿螺等11种较为常见的入侵物种,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初印象。
高子明进行田螺与福寿螺的对比讲解
就入侵物种的定义、种类、影响因素和如何让防治四个板块,高子明通过文段阅读及音频引入,从长江到黄河地域,从科研到日常生活角度,对田螺与福寿螺的区别、水葫芦与一枝黄花的特性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秉持着服务好,讲解到的理念,师生互动环节中,各位老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课堂最后高子明强调,虽然生物防治看起来对我们来说非常遥远,但对你我的生活影响却是巨大的,希望大家都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的家园再次平衡起来。
葛忠琨进行动物的一生授课
花儿与少年支教队表示,未来将开设更加多元的课程,继续秉承“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宗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拓展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乡村的孩子们送上一点温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