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文化记忆,延续时代篇章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观赏的黄河澄泥陶印作品。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义宁 摄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制作澄泥陶印。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合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娟 摄
(通讯员:王娟)“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陶印的悠久历史与制作工艺,2024年7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实践队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行实践调研。
走进澄泥陶印文化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21日,泥路生花实践队走进澄泥陶印文化馆展开实践活动。文化馆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说道:“黄河澄泥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其价值不仅仅限于一种产品,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它带着大自然的气息,能唤起更多人对黄河文化的敬仰与喜爱。”幸运的是,实践团成员看见了澄泥印的开窑时刻,高温下的窑变,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赏心悦目。“入窑一色,出窑万千”,在多种工序下澄泥印烧成有红、黑、灰、黄、白、浅黄、浅红、紫等颜色,或者几种颜色相互交融等特殊效果,实践队员叹为观止。与此同时,另一个房间内,文化馆内的手艺人正在进行鱼形澄泥印的制作,屋内各种姿态的澄泥印令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憨态可掬的神态,栩栩如生的造型,传递着事事如意、富贵吉祥等美好的新年祝福,手艺人们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现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抒发于作品当中,赋予作品深沉浑厚、隽永含蓄的神韵意境,也展现了匠人们精益求精的手工技艺。
黄河澄泥印历史悠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心血,他们汲取祖辈的营养,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技术创新,尽自己的努力让黄河澄泥印在21世纪焕发生彩,生生不息。
制作澄泥陶印,感悟文化魅力
为更好地了解黄河澄泥陶印的制作工艺,在文化馆内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实践队员亲身实践,制作黄河澄泥陶印,选择九曲黄河奔流入海沉淀的积泥,体验了陈腐、揉制、压坯、雕刻、抛光等10余道工序,最后,在经过不间断的电窑烧制,一方外表光泽圆润、极具黄河古道特色的澄泥印就可以出窑问世了。烧成后的澄泥印,因红泥本身的粗细程度不同以及入窑的受热程度不同,从而烧制成功的澄泥印质感与密度也不相同。印面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书法篆刻,不论是篆刻精细的朱文印,还是篆刻创作奔放写意印,都凝注着陶印匠人的艺术情感。
在制作过程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了黄河澄泥印制作过程的不易,每一个环节必须具备耐心、恒心与细心,精神保持高度集中,经历无数次的试错与调整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品,正是匠人们的坚持才有了如今黄河澄泥陶印的传承与发展。黄河岸边,一方方黄河澄泥印在窑火中变幻成型,悠久流传……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传承大任
“钤盖封泥,万事胜意”。烧制故道红泥,尽显山东手造魅力的,莫过于“黄河澄泥”印了,每一方澄泥印,都凝聚着印章匠人的心血与巧思,它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与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完美相融,成为集陶瓷、书法、篆刻、雕塑等于一身的新兴艺术品。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为黄河澄泥陶印及其他手工艺品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黄河澄泥陶印的历史与制作工艺,让黄河澄泥陶印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与活力。(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