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学习制作泥印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介绍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摄
图为实践队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通讯员 孟维越)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21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开展以助力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伊始,准备工作
在实践开始之前,团队成员进行了会议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发挥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查漏补缺。随后,根据实践队小组成员先前整理过的资料,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开展线上调研,小组成员也走进社区,街道发放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并对一些青年学生进行随机采访。通过初步调查问卷得知,目前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影视、纪录片等途径。因此,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社会实践队决定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来探究黄河澄泥印的奥秘。
深入探究,了解内涵
澄泥印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一种,也是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由黄河红泥烧制的澄泥印硬度高、下刀易雕刻,能达到石印所不及的天然效果。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奔涌的河水裹挟大量泥沙飞泻而下,赠予了黄河澄泥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红泥。在澄泥印的制作区,实践队成员在手艺师傅的指导下,搓捻盘揉出澄泥印的基础型式。在制作过程中,手艺师傅讲述了传承这门手艺的不易,由于工艺的繁琐与复杂导致愿意学习制作澄泥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其不能结合新的元素而导致被时代淘汰,这也是澄泥印淡出大众世界的原因之一。
随后,实践队成员又参观了作品展区。负责人讲解道,陶印烧制分为传统柴窑和现代电窑和液化气窑三种方式,每种方式因窑炉结构不同和原料不同会在烧制过程中幻化成各种珍奇造型、色彩。红、黑、灰、黄、白、浅黄、浅红、紫……“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烧成后的澄泥印,因红泥本身的粗细程度不同以及入窑的受热程度不同,从而烧制成功的澄泥印质感与密度也不相同。印面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书法篆刻,不论是篆刻精细的朱文印,还是篆刻创作奔放写意印,都凝注着陶印匠人的艺术情感。
每个展区里的每个作品都带有独特风味,文化也都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是先辈们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让后人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底气。
深切反思,争创佳境
实践队成员在参观完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后,深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多样与博大,感慨世间万千不同故事的精彩与奇妙。深深体会到文化是一本不知厚度的书,感慨只要人类还存在,文化的续写也就不会停止。在人类历史上,文化勾连古今中外,可以让外来者感受其精神力量,并发自内心地想要接受并了解其内涵,同时体味其间芳华。
在此次行动中,实践队成员们也有深刻感悟:首先,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感受到文化的延续是漫长的,文化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与记忆,影响着每个时代的三观认知,也记录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色彩与篇章,弥足珍贵。其次,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重要亮点,实践队成员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经验交流,为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助力。最后,这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成员深入社会,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行动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让文化不仅得到传承,同时也带动经济发展。(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