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澄泥陶印文化 赋能乡村发展振兴
图为澄泥印产品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董浩芮 摄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澄泥印制作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义宁 摄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贾吉耀 摄
(通讯员 汪琳璐)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起到增收致富的作用。澄泥印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一种,也是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由黄河红泥烧制的澄泥印硬度高、下刀易雕刻,能达到石印所不及的天然效果。为推动非遗事业创新性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路生花实践队的队员于2024年7月21日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进行实地调研。
做好前期准备,确定实践计划
为确保实践活动有序、高效进行,泥路生花社会实践队队员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实践队出发前,队内多次举行线上线下会议,讨论实践流程,最终确立了“以实地调研为主,调查问卷为辅”的大体方向。同时,实践队员利用互联网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旨在初步了解黄河澄泥印有关情况以及实践地非遗传承情况,分析既定措施成效和不足。在此过程中,实践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澄泥印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性,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澄泥印传承发展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因如此,实践队也更加满怀斗志,誓为黄河澄泥印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立足非遗传承,探寻发展路径
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后,通过与老街长巷负责人付璐交流了解到,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随后,实践队走进盐窝镇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黄河澄泥印店铺里,看到雕刻成山形的香托上点着倒流香,乳白色的烟雾顺着缝隙缓缓向下蔓延,宛若河水汩汩流淌。实践队从澄泥印负责人张金霞处了解到,澄泥印用黄河岸边的红泥制成,经过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烧制等20余道工序,红泥变得质地坚硬、光泽圆润,易于雕刻,成为传统艺术的载体。烧成分为传统柴窑、电窑和气窑三种方式,每种方式因窑炉结构和原料存在差异性,在烧制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烧成气氛,从而一样的澄泥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质感。目前烧成有红、黑、灰、黄、白、浅黄、浅红、紫等颜色,或者几种颜色相互交融等特殊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回顾实践历程,共图乡村振兴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之际,实践队员发挥自身优势,向镇民科普非遗传承相关内容,弘扬文化自信。经过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获益匪浅。在欣赏澄泥陶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澄泥陶印等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让澄泥陶印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澄泥陶印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更在材料选择、雕刻技法、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这种创新使得澄泥陶印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审美价值。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精神,让澄泥陶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黄河澄泥陶印,古韵新魂,传承文化之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寄托着黄河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让澄泥陶印这千年传承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