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增进民族团结,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部分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基础较薄弱,推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为加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7月8日,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韵悠扬”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正式踏上了前往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的推普之旅。
活动伊始,我们团队满怀热情地抵达目的地,那是一个小桥流水慢悠悠、浣衣池水伴欢歌的美丽乡村。初到之时,我对积极面临的挑战既感到激动又有些忐忑,担心我们的推普行动是否能被村民接纳。村里大多数都是年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老人讲着一口浓重的地方方言,而青少年们虽然在学校接受过普通话教育,却鲜有实际使用的机会。我们的出现,似乎为这静谧的村落带来了一丝波澜。
在推普活动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逐渐消除的沟通壁垒。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乡村地区的方言差异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我们以入户走访的方式,深入村民家中,对其进行访谈。我们来到一位奶奶家中,将印有文字注音的扇子和书签送给她,教她用普通话认读上面的字,并纠正不准确的发音。接着,我们又向她解释推普行动的必要性及意义,老人家对我们的活动充分认可与肯定。“知心”先“知音”,由开始的不感兴趣到后来的支持赞赏,普通话架起了我们与村民间的桥梁。讲好普通话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许我们短暂的交流并不能使一位老人立刻学好普通话,但她的内心一定会因我们的推普活动泛起层层涟漪,教导后代学好普通话。通过推普,我不只是在教村民们普通话,更在学习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也是深刻的,使我认识到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尊重并保护地方方言文化,实现语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教村民讲普通话。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谢梅 供图
用心推普,用爱铸字。普通话与汉字的推广相辅相成,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我们致力于让村民把笔杆攥在自己手中,以隽隽汉字书写美丽乡村。乡村推普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的普及,更要会运用文字记录,让每一个人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在推普活动的同时,我们同步进行写好规范字的宣传。遇到村里的孩子们,我们将字帖送给他们,辅导小朋友临摹,告诉他们写好一手漂亮字是加分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收到字帖的孩子们都很高兴,决心要认真练习,写好中国字。听到小朋友的话,我感到欣慰且高兴,我们的推普行动像一颗种子在这个美丽乡村埋下,更埋藏在每一个村民心中,悄悄萌发,慢慢生长。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在未来,希望语言文字能让大山的孩子书写出自己人生的满意答卷,绘画出这座村落的美好画卷。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教小朋友写字。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谢梅 供图
随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该村积极发展以果蔬农业为主、药材产业为辅、乡村旅游为拓展的立体融合产业,普通话成为乡村居民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熟练掌握普通话的村民更容易参与到这些新兴产业中,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影。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家乐 供图
走进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普通话作为沟通的纽带,不仅连接着东西南北,也构建起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参与乡村推广普通话的实践,不仅是对语言传播的一次普及,更是对深层社会教育意义的一次探索。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工作,我将会努力提升自己,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讯员 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