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太原7月10日讯(通讯员 郭兆远)盛夏时节,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致力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古韵今声: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旅”中华文化传承团,前往了风景秀丽的文瀛公园,开展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
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活动涵盖专题展览、市集展示和非遗教育课堂三个环节。实践队员们全神贯注地参与了非遗小课堂,亲手制作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葫芦挂件,展现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那间洒满阳光的教室里,李琦老师,一位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带领着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实践队员们,开启了一段探索传统文化精髓的旅程。他们将亲手制作葫芦挂件,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李老师首先以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将葫芦挂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娓娓道来,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些古老技艺的韵味。他分发的每一件制作材料,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开始了葫芦挂件的制作。他们学习如何稳定铜钱并穿绳,如何用细针或小锥子辅助绳子穿过孔洞,确保绳子的拉力均匀,避免铜钱倾斜或扭曲。老师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每一个动作都需精准,以确保最终作品的完美。
队员们在绳子上串入青花瓷珠,这些蓝色花纹与古铜色的铜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挂坠的艺术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将绳子两端穿过葫芦孔,并在孔中打结固定,确保挂坠的稳固。
在制作过程中,李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结的编织技巧。实践队员们聚精会神地学习并编织了既结实又美观的中国结,这不仅是一项新技能的学习,更是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贡献。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前往附近的非遗市集展示进行参观学习。在这里,他们亲眼目睹了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对李老师的传承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观赏与交流中,队员们收获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认知与新动能。
在完成了非遗小课堂中葫芦挂件的制作后,实践队员又再次前往文瀛非遗专题展,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瀛公园的“万字楼”是一幢具有深切历史意义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万字符号,寓意“万事如意”、“万寿无疆”。在这样一幢见证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的建筑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展,实践队员们进入参观并领略了山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山西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
“万字楼”展区分为三个主题板块,分别是剪纸非遗区、结艺非遗区和堆绫非遗区。每个版块都被精心布置,陈展的作品均为民间非遗传承人在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当今时代下完成的精心创作。实践队员们主要对于山西特色剪纸类和民间绣活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了参观学习。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红纸化作的栩栩如生的图案,吸引实践队员们纷纷驻足,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经过民间非遗传承人的巧手,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民间故事跃然纸上,被寄托了手艺人的情感,传递了民间匠人的审美,表达了传承人的祝福。
在结艺和堆绫展区中,队员们静静感受着另一段关于美的故事。色彩与线条交织,绘制了传承人的愿望。《五福临门》等作品中,中国结的元素被频频使用,看似是一项简单的结绳艺术,但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拥有了绵亘的生命力。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世世代代的传承故事。
本次参展的传承人主要包括山西剪纸郭梅花、上党堆锦韩玲、交城堆绫张姣丽、华韵染织技艺霍利燕、大同结艺杨雪飞、阳泉盘合剪纸梁盛萍和高平彩贴剪纸张永忠。实践队员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不同传承人的个人特质,聆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传承故事。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心中埋下非遗传承的种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位同学血脉之中。
通过此次制作与参观非遗文化展的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学会了传统手工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收获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得到了培养,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队员们在李老师的引领下,不仅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葫芦挂件,更在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珍视,他们将这份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带入了日常生活,带入了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小使者。
(通讯员:郭兆远)
(撰稿人:郭兆远 苏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