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9时,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巢湖及其周边地区艺术调研团队前往巢湖市老年大学向张勋亚、周先海两位老师探访、了解、学习巢湖民歌,调研团队的带队教师党兆曌老师、队长杜慧颖携团队共13人进行调研。图为团队所有成员合照 调研开始,由周先海老师先进行交流分享。周先海,1949年生,巢南人,少年时期生长在乡里,青年时期进入文化馆工作,从小对巢湖民歌耳濡目染,周老师向调研团队介绍了一段俗语“田里有秧歌,山里有山歌,家里有小调。”并且向我们介绍民歌有四大类:山歌、秧歌、小调和号子。 “田里有秧歌”,秧歌是巢湖民歌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种类,20世纪60-70年代间传唱的最多,它是在田间劳作时,人们为了缓解疲劳,打发寂寞歌唱的,秧歌演唱形式十唱九不同,节奏自由,高亢嘹亮,先分唱后齐唱。说到这里,周老师为调研团队即兴演唱了一段银屏秧歌,调研团队的同学们听得非常入迷,仿佛把同学们拉回了充满高亢秧歌的田间。唱罢,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可是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劳动方式也受到了科技的影响,劳动方式逐渐机械化,农民在田间劳作越来越少,导致民歌开始逐渐少见,周老师对调研团队深入巢湖民歌发源地调研的举动进行了肯定。“山里有山歌”,山歌是人们在感觉到寂寞时喊上两句,可以缓解寂寞疲劳,当然也有一种特殊的山歌:牧童山歌。牧童山歌是指15岁以下的儿童在放牛时唱出来的。“家里有小调”,小调是一种五声音阶,巢湖民歌中多为徵羽集合调式,小调演唱的场景对多为女性在家中纳鞋底、搓麻、绣花和菜园劳作等。徵羽集合调式的内容是小调旋律中sol和la两个音交替出现,例如十把扇子、数花名等,十把扇子整个旋律强调la音,最后落在sol,数花名是以sol音开头la音结尾,和庐剧相当接近,这个是巢湖特有的,现在也仍然在使用。玩灯歌、打花歌、门歌等也逐渐褪去了生活化,走向了中国的艺术舞台。周老师还跟同学们介绍了上个月才结束的划龙船活动,划龙船在巢湖不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一种歌唱活动,并且是巢湖独有的,除了龙舟比赛时会歌唱,训练的时候也会即兴唱,一人领唱,众人齐唱,齐唱的只有虚词,并且这种演唱是自我抒发的。周老师还提出了他的担忧,老一辈人唱不动了,怎么办?并且向调研团队提出了展望:年轻的一代要好好的研究巢湖民歌,深入基层,学习了解振兴民歌。图为张勋亚和周先海老师为调研团队张勋亚老师在交谈的开头表扬了调研团队的做法,张老师说在上世纪70年代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也来到了巢湖,深入基层,和农民们打交道,来到田间进一步了解民歌,张老师介绍道民歌不是专门创造,是人民专门在生活劳动中表现创造出来的,民歌是老百姓自己的歌,是自由的传唱,张老师笑谈到年轻大学生接受能力好,学习能力强,要不断的吸收学习新知识,不能封闭自己,同学们需要课本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想要创新,就要到基层中了解实践,“粑粑好吃面难磨,樱桃好吃树难栽”,这就是生活。创新发展巢湖民歌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张老师清唱了两句“上山扛着太阳,晚上背着月亮”,体现出了再大的音乐创作也要来源于生活。并以银屏山歌为例,提出学生们跟着当地人按照曲谱演唱也无法还原出民歌的韵味,因为当地人是自由演唱,是时代的产物,同学们应该下到基层,要靠亲身经历理解、保护和发扬民歌。 今天调研团队认识和学唱了巢湖民歌,这次实践可以更好的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即使调研团队做出微小的贡献也相信在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是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推动力。(通讯员 彭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