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绩溪县登源河考察沿线古村落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到达宣城市绩溪县的古村落仁里村,在参观村落的过程中,通过感受仁里村传承的家风文化、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寻找古时仁里记忆,探索古村落仁里村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走进名人故里,寻找家风传承
绩溪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此地的仁里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它站在登源河岸边,迎来送走无数徽州商船,目睹了徽州人的成长成熟。
漫步在仁里村的巷间,粉白的墙壁上处处挂着程氏家训。程氏是徽州望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人才辈出。仁里程氏重视祠规庭训,家风家范。其家训思想深刻,格调高远,强调“子弟辈志在国家者,固当奋志向往,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就是程氏后人,他的故居就在此地。
世忠祠是程氏祠堂,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的世忠祠是重修后的。实践队员采访了讲解员胡美庭。他介绍世忠祠古时是程氏祭祖、开会、训诫、交接权力的地方。在政府的保护之下,于2022年开放。如此,便能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程氏家训,传播徽州文化。
程氏家训宽厚仁和,浅显易懂。仁里村将其制作成木匾挂于墙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这古老的思想继续焕发培养良风美俗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世忠祠讲解员胡美庭。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凌鑫 供图
回望仁里千年,护文化之根韵
千百年来,仁里人一直热爱生活。他们在奔流不息的登源河畔,创作出多彩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
绩溪是徽墨的发祥地之一,仁里耿氏自宋代后开始制墨。现在,仁里村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恢复了徽墨的制作工艺,实践队员得以了解徽墨的制作过程。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徽墨绽放出历史沉淀后的锋芒。这一刻,历史与现在交融,仁里村“熠熠生徽”。
民歌民谣是仁里人抒发内心的重要途径。实践队员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民歌《采桑》《插秧苗》是对耕作的热情,《十绣鞋》《千竹叶》是对外出经商丈夫的期盼。这类散发乡土气息的民歌民谣还有很多,每一首都表达了仁里人对故土家园的炙热感情。
除此之外,仁里还有五彩狮、舞草龙、抬花轿等等,而仁里人正给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慢慢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它们重新闪烁光芒。
图为仁里村祖传徽墨坊。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齐晓丽 供图
厚植文化本色,实现仁里蝶变
古时,山环水抱的仁里是徽商古道上的重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仁里的光芒逐渐湮没。在新时代,如何推动仁里村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实践队员采访了村委会主任程子维,他表示仁里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仁里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在维持古村落原貌的同时,打造新型产业。现在,仁里村与时俱进发展了一些旅游文创产业,如打造露营区,修建亲子游访,水上乐园等等,致力将仁里传统元素融入进新的发展中,并弘扬出去。
在走访的过程中,实践队员还发现一批回乡创业者的年轻身影。杜蓓蓓就是其中之一。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学习,喜欢喝奶茶的杜蓓蓓开始经营仁里村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饮品店——蓓蓓奶茶店。小店有个后院,她取了一个具有诗意的名字:“程鱼落院”。冬天,游客围炉煮茶;夏天,游客乘凉聊天,很受大众欢迎。
如今,仁里村已有1485岁。在新时代的号召下,这个厚重又儒雅的村落正坚定地踩着步伐向前。虽说常住人口只有四百多人,人口面临负增长,但仁里村在政府的支持下,仁里村正吸引着年轻人回村创业。像杜蓓蓓的年轻人还很多,他们开了陶瓷店,书店等等。这些年轻人正以另一种方式继承徽商的精神回报故里。在一波波接力中,他们正在打造属于仁里的品牌。
图为杜蓓蓓制作饮品。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凌鑫 供图
岁月穿梭在一座座古建筑中,留下斑驳痕迹。三街十八巷,世忠祠、光启堂……沧桑却气势如虹。村落里的一砖一瓦,一笔一画,皆是仁里人的智慧,仁里村的荣光。它的根脉始终枝繁叶茂,绵延千里。(通讯员 张悦)
图为调研团队在仁里村的合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自龙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