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合肥,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正值暑期,北门广场前,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风’‘光’无限,电联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整装待发。团队将前往江苏省东台县开展实践调研,探索能源转型新路径,寻找能源发展新动能。
聚焦风电领域,探索能源发展“新态势”
跟随电的脚步,聆听风的声音。7月8日,实践团队前往国华风电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围绕能源转型,能源存储等热门领域,工作人员首先以大数据为指引,系统阐述了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规模、生产效益、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随后,工作人员以“双碳”话题为中心,生动讲述新能源发展背景下风电生产所带来的“碳收益”如何进一步助力生态格局建设,并强调“技术创新”是达成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招。风电发展,需听天时,用地利,讲人和,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方能开拓一片天地,绘就能源发展新格局。
(团队成员参观国华公司集控中心。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野供图)
7月8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东台双创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东台双创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对调研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邀请团队前往会客室进行进一步访谈。副总经理向队员们强调,“安全”是电力行业生产的首要前提,并希望队员们能够将安全守则铭记于心。调研团队还与副总经理探讨了企业管理,应急危机处理,关键技术攻关等相关问题。接着,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海底电缆,GIS系统,电气开关室等相关电气设备。只有实践出真知,只有力行出成果,风电的真面目,已在每个队员心中留下了生动具体的印象。
(团队成员参观电气设备。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杨明柯供图)
探访光电行业,摸清能源转型“真脉搏”
驭光而行,汇能创新。为进一步了解“光电+”产业发展,7月9日,调研团队前往中节能东台发电有限公司采访调研。绿水蓝天相映成趣,鱼群光板辉映成章,刚上屋顶,队员们就被眼前的“风光渔”斑彩画卷迷住了眼。但在迷人风光之下,还隐藏着满满的“硬科技”。跟踪支架系统实现了光能利用“最大化”,渔光互补在养殖水产的同时利用水面光反射增加受光量,极大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山水间,蕴藏着工程师的“一招一式”,令在场的每个人叹为观止,团队成员真正感受到“创新”二字蕴藏的含金量。
随后,调研团队来到了工作室参观学习。迷你精巧的模型深刻展示了相关产业布局,生动诠释“微电网”的有关概念。大家相信,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更是一种不断到来的现实。正是一代代中国电力人的不懈努力,才创造了如今“风光渔”田园诗歌般新能源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祈愿。
(图为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产品分布。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邵绅供图)
溯源产业原点,纵览能源革新“硬本领”
提高能源效率,“捉”光“捕”风是关键。7月10日,为探寻新能源产业上游发展,调研团队前往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偌大的厂房内,只有几位身穿防尘服的工作人员观测着机器,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灵活运转的机械手,平稳运行的物流车,输送便利的轨道交通。面对“科技感”满满却行云流水般的无人技术,团队成员纷纷瞪大了眼。负责人介绍,无人技术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让光伏板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但目前,光伏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光伏组件价格暴跌。想要在逆流中稳住阵脚,需要企业自强创新,融合发展,将命运掌握于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观完光伏板的生产流程,调研团队前往上海电气东台制造基地参观学习。进入生产车间,巨大的风电机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与光电板的细微处理形成鲜明对比,风机制造是一项巨型工程,需要使用大型起吊设备搬运,旋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风电机焊接,组装,调试的系列流程,了解了风电机的基本组成构造。工作人员还介绍了螺栓机器人,驱动链机器人等创新设备,展示行业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晶澳公司与负责人的合影。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野供图)
新能源发展,“青”动力协行。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探索能源态势,摸清行业脉搏,学习行业本领,增长自身才干,在实践中成长,领悟电力行业的独特魅力。一路上,调研团队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一言一行,镌刻“工业报国”之志,一挥一毫,绘就祖国大好河山。(通讯员:林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