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百色7月13日讯(通讯员 龙桂云 张鹤铧)7月8日至7月9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衿本草心,‘非遗’岐黄行”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广西百色靖西市,来到旧州古城和靖西壮锦厂,亲身体验非遗绣球制作和壮锦织造技艺,感受千年非遗的魅力,将非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和合共生助推文化传承发展。
走近旧州,非遗绣球
旧州古城,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族风情。在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被壮族人民的劳动智慧深深震撼,壮锦、绣球、传统绣花背带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诉说着壮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历史。旧州的美景不仅仅在于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在于这里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文化,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五彩缤纷的绣球,文昌阁、瓦氏夫人点将台、绣球风情街等景点,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在旧州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在八十二岁的非遗传承人黄肖琴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有幸亲身体验了绣球的制作流程。黄老师出身于民间手工艺家庭,凭借其精湛的手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绣球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从选料、剪裁、刺绣到缝合,每一步都认真细致地完成。
在细密的针脚与五彩的丝线交织中,同学们手中的绣球逐渐成形。同学们从随身携带的药材中挑选出艾叶、薄荷、石菖蒲、白芷等几味中药材,小心地将这些药材放入绣球内部,绣球在同学们的巧手下逐渐完工,而那淡淡的药香也透过丝线的缝隙,缓缓散发出来,令人心旷神怡。在绣球中放入中药材,让中药文化以更加亲民、时尚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匠心传承,壮锦添彩
在广西百色靖西市,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工艺正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便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作为壮族文化的瑰宝,壮锦承载着壮族人民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走进靖西市壮锦厂,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壮锦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魅力,探寻壮锦背后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靖西市壮锦厂,实践团成员们遇到了李村灵老师。李村灵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靖西壮锦厂厂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锦,李老师不断创新壮锦的设计和制作工艺,结合当代元素,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壮锦作品。李村灵老师不仅致力于壮锦技艺的传承,更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望者。她向我们娓娓道来广西壮锦的发展史,从古代的宫廷贡品到现代的民间工艺品,壮锦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自信。她告诉我们,壮锦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壮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坚守,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技艺,李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她不仅亲自传授织造技艺,还积极推广壮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锦。
锦韵悠扬,药香四溢
在壮锦体验区,同学们跃跃欲试想要亲手体验织造壮锦。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慢慢学会了如何操作土织机,以原色棉纱为经,染色丝绒为纬,通过同学们的巧手编织,细心,耐心,坚持和毅力,每一次梭子的穿梭,都仿佛在诉说着壮锦传承的坚韧与智慧。经过一个上午的编织,当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壮锦在我们手中逐渐成形时,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壮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
同学们还在李村灵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了壮锦绣球,壮锦药锤和壮锦铜鼓。他们将传统手工艺品与随身携带的中药材相结合,再次演绎出壮锦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绝美交融。艾叶、薄荷、石菖蒲,当这些融合了中药材的壮锦工艺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们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们诉说着壮族人民与中医药的深厚渊源,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织梦未来,药韵流长
在靖西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绣球与壮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青年学子们通过亲手制作绣球、体验壮锦编织,不仅学会了这些传统技艺的基本要领,更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与精神内涵。
非遗文化与中药文化有机结合,让非遗绣球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青年学子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守。要让非遗文化和中药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上非遗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