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赴往湖北利川的下乡之行,让出自北方农村的我倍感熟悉和陌生。熟悉的是如家乡一样的茂密绿植、清新空气和舒展云朵,陌生的是与北方麦田截然不同的稻田、茶田和梯田,“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意境顿时让我沉浸其中,经山不绝的层层田野令我流连忘返。
此次实践之旅中,我和实践团队的同伴们踏足了绵延不绝的茶田,寻访了躬身耕耘的农户,看到了设备完善的茶厂。我们进入村中踏上田间,融入到了农户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看到也亲身体验了他们的辛劳,这让我们在了解到农民的辛苦与不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我们身上强农、兴农的责任与担当。基层建设和农业产值的提高不仅是为了我们现如今的经济提升与祖国发展,更是因为这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不再被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所困扰,唯有真正经历下乡实践之后才能切实地体会到那份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真正的深入基层和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了青龙村通过村民们的辛苦劳动、村委们的悉心指导以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从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村,逐步由贫转富,到现如今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彻底摆脱了贫穷的影子。
行走在乡野小道上,抬头看着清澈蔚蓝的天空和阔如海、色如雪、柔如水的云雾,弯腰抓一把独特的红土壤,在一路观察走访之下,我了解了许多独特的乡土文化,我也认识了不同的农作物,并且我们还是用团队携带的七合一气象站测量土壤数据,为村民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依据。乡村振兴之路上必然沟壑万千,但只要我们信念坚定,落实基层为农民提供智慧和科技,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上必然可以踏平坎坷。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来,“利川红”的品牌文化宣传和民宿旅游“幸福经济”的发展,村内人口不断增多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兰田村仅仅十几年便由利川一个人口凋零的“死村”变成了幸福洋溢的“湖北最美乡村”;村民们从食不果腹入不敷出变成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一片片土地从板结龟裂变成了肥沃多产。
兰田村作为“利川红”的主要发源地,茶文化底蕴自然是悠久深厚。当我们走进兰田村后,肖书记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看着他端坐在椅子上烫壶、温杯、置茶和冲茶,这一个个步骤做的一丝不苟,不仅茶味飘香,文化的韵味也扑鼻而来。一路下来,我们发现村民们把茶和生活糅合到了一起,村内一座座被绿树和茶田环绕的瓦房木屋,到处都透露着古朴的气息。这些是茶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产出的成果,更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游客们被带领着去一步步体验采茶、制茶、泡茶,身体享受在绿色生态环境之内的同时思维也沉浸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中。
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任何时候,喝上一杯茶,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寻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气息。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要让承载中华文明的茶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必先把茶文化代代相承下去。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和学习茶文化,让这些传统瑰宝能够传承下去,这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社会进步和乡村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置身于自然之中,俯身在田间地头。通过实地的观察和实践,我认识了许多只在餐桌上看到过的农作物,这些只有在躬身践行亲眼所见之后才能够真正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在清香的茶园内,茶农们亲手教导我们茶叶采摘、杀青、揉捻的过程,这片片茶叶不仅仅是繁琐步骤后的产品,更是茶农们辛劳的成果和结晶。此次下乡实践之旅让我倍感良多,在和当地的村民、茶农交流过后,我了解到了他们日夜耕耘背后的辛苦与压力。现如今乡村振兴正在大力实行,农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技术不断更新,但仍需要我们亲身下乡接触基层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农民的切实需求并培养我们的爱农情怀。
一路上山水环绕、云卷云舒,这水木清华的美景顿时让我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触更加深刻,发展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时的,可持续发展才是重中之重。珍惜好眼前的绿水青山不仅是为我们现如今的生态环境做保护,更是为了后代们的持续发展做贡献。维护绿水青山是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做好生态保护就意味着抓住了生产力的命脉,就意味着稳固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接触基层、了解基层和帮助基层的机会。回首看到我在这段下乡实践之旅中留下的深深脚印,心中不由感慨,如果年轻一代可以真正踏入田间地头,我们的足迹可以遍布祖国基层大地之上,凭借坚守和智慧的力量何愁强农兴农之事?在今后我会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培养并宣传强农兴农的情怀,投身于乡村振兴和祖国基层建设之上,为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队员闫赛浩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