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男:不啻微光,造炬成阳
“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云南省保山市瓦渡乡小学的教室里正在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而这样生动的课程,已经连续三年在瓦渡乡响起。
这是西电支教队的周若男在为孩子们上课。三年前,同样炽热的夏天,周若男带着对教育的热爱,选择跨越千山万水,奔赴一千七百公里外的云南省保山市瓦渡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乡村传递爱,向孩子们传递温暖。这样的热爱,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这个偏远的小镇,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许多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都被限制在小小的村庄中。初到瓦渡,满怀教育的热情,周若男看到了一张张稚嫩的脸,他们的眼中充满童真与希望,以这样的纯粹,开始了他们的故事。
心理启航 用温情传播爱的力量
初入大学,周若男成为了西电暑期支教队的一员,在六个月时间里,她与队员共同策划、筹备了暑期支教活动,从人员招募、志愿者培训,再到课程准备、出行准备,全过程的参与,周若男对这场跨越千里的支教期待满满。作为心理老师,她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系列多样的心理课程。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她向孩子们讲授心理知识,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认识自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每一堂课,我都希望用多样的教育方式向孩子们传授温暖,希望拉近与他们心的距离”,一堂堂课下来,周若男已然成为了孩子们口中最可爱的周老师。在班级里,孩子们变得比从前更加阳光、更自信、更加开朗,周若男用自己的温情传播着爱的力量,传递着缕缕阳光。
责任担当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一张纸条,让热爱变成责任。一个孩子在心理课纸条上写下:上次被爱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稚嫩文字写下的沉重,因心疼和无力留下的眼泪,在经过彻夜的思考后,周若男说:“明年我还会来这里。”于是第二年,周若男再次出发。31个小时的火车,绿皮硬座中夹杂的云南方言,都让周若男更加期待和瓦渡再重逢的日子。这一次进行了家访活动,当看见一个调皮孩子的突然变得懂事,当看见因疾病无法动弹的母亲,当看见辛苦打工双手满茧的父亲时,周若男意识到:只改变孩子们是不够的,我们要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家庭。反复的思考与交谈,最终化成了一份责任:教育扶贫。四个字,责任千钧重。也正是这四个字,让周若男与保山结下了责任的“契约”。连续3年,31小时,1700公里,每一个数字都在记录着这份跨越千里的担当。“我希望为孩子们,为教育事业做出我的贡献,哪怕微乎其微。在未来,我也会继续坚持这份责任,为更多孩子们带去爱。”自此,点点微光,汇聚成阳。
爱与希望 用行动坚定教育热爱
大三正是就业与深造的分岔路口,如果说前两年的奔赴是热爱与责任,那第三年的出发则周若男是未来的起点。将教育扶贫作为事业,周若男在这条路上坚定向前。作为党员,她深知教育的意义,更知道共产党员是她的第一身份,积极作为,奋力向前,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才能阻断贫困的代代延续”,于是她选择再度出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上党课,唱红歌,在山区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员使命,用自己的行为坚定着教育热爱。
这三年中,周若男以热爱为底色,以责任为润泽,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一路向前,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青年风采,在实践中成为了一名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共产党员。不啻微光,造炬成阳,就如周若男在成为党员时所说的:“我希望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贡献力量”。在未来,她将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怀着赤子之心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教育扶贫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