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理论精神,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山东理工大学“Zn”火相传社会实践团于7月14日至7月24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开展了实践活动。以淄博市科技馆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张店区、桓台县等多个区县,打造出了独特的“科普圈”,覆盖区域广泛。实践团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化学舞台剧”、“化学情景剧”等形式,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共同度过一个充满知识与乐趣的假期。
实践团成员为吸引“幼儿园(儿童)阶段”受众群体的注意力,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高人”“小红帽”编写成剧本《灰姑娘历险记》,于淄博市桓台县东岳国际社区、淄博市张店区潘苑社区等社区进行演出,主要将化学实验穿插进舞台剧中,将神奇的化学现象在剧情中冠以“魔法”之名,并在演示过后对“魔法”背后的实验原理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将一些偏“专业化”、“抽象化”的词汇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孩子们对化学有更具象化的感知。通过演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交流互动能力。
“砰”的一声,一个黄色的小气球在志愿者手里爆了。“这是为什么呢?”胆大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要去尝试,胆小的小朋友不敢上前,但又按耐不住那颗好奇心。小眼睛直直的望着志愿者手里的气球,生怕错过精彩的气球爆炸。
舞台剧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展示了实验用的原材料,大部分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老朋友”是怎么摇身一变成为“新朋友”的?橘子皮中含有的柠檬烯可以溶解橡胶,因而橘子皮能够引爆气球;小苏打和酸会生成二氧化碳,将其放进洗洁精和色素的混合液中,就会发生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志愿者通过科普讲解的形式引导小朋友们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
中小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对“科学”“化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实践团成员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化学情景剧”,并前往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以及部分社区进行表演。该情景剧以两个初中生日常学习为主线,将表演内容与化学课本中的实验相结合,同时加入“科学家精神”科普剧场环节,为孩子们提供更有挑战性的实验和深入的知识探讨,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哇,真的在手掌上着火了耶!”只见志愿者手上抹了点泡沫,接着用打火机一点,手上立刻起火了。“‘火焰掌’在手掌上起火,手会不会痛呢?”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志愿者特邀请现场观众来亲身感受一下,到底手掌会不会有灼烧感。
“鲁米诺发光”(次氯酸钠是鲁米诺氧化发光)、“无字天书”(碱遇酚酞显色)、“蓝晶雨”(碱式碳酸铜与甘氨酸反应生成絮状物)等等,志愿者向同学们展示众多实验,并解释了原理与来源。
志愿者告诉同学们,从古至今,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艰苦付出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理应学习“科学家精神”,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既能大胆打破常规思维,也能静下心来稳扎稳打。最后,实践团成员衷心祝愿孩子们能够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努力拼搏,在新时代征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8月16日至8月21日期间,为深入学习各地科技馆科普工作开展情况,实践团志愿者本着就近的原则,分别对家乡本地科技馆进行调研,并对科技馆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采访。从各地采访结果来看,各科技馆都在为科普事业而奋斗着,包括开展各类特色活动(沂水科技馆)、展示科学家精神(潍坊市科技馆)、科学秀(滨州市科技馆)等等。通过此次的调研,实践团也从各地科技馆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科普方式和技能,并将它们应用到舞台剧中,使舞台剧内容更加完善且丰富。
随着“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圆满结束,实践团的科普活动受到了各中小学、社区孩子们的喜欢,以及老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实践团也更加坚定了要继续深入打造“科普圈”的决心,进一步扩大普及范围,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学校、在社区、在身边体会到“化学”的乐趣。为学龄前儿童开启化学的大门,启迪科学智慧思维;让中小学生领略化学魅力,提高科学实践素养;把书本中的知识“活化”,创新科学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激发各年龄段观众探索未知的热情,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科普事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