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红潮领航,领袖铸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探寻红色文化,实践队员走进了南京市建邺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团队首先参观了纪念馆中的各个场馆。队员在馆中通过一串串沉重的历史数字、影像以及各种的历史资料,看到日军的种种暴行,领悟过往历史中人民的艰辛不易,缅怀逝者,铭记中华民族这段沉重的历史,并且对参观的游客进行采访,询问参观的体验感受、印象特别深刻之处以及是否了解这段历史。最后对此次活动作出总结。
图为实践队员与红色地标合影 杨文静摄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7月14日清晨,实践队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集合,面对这座庄严而沉重的建筑,每个人的心情都显得格外沉重。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一座全面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史陈列馆。团队队员们深知,此次探访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和平的一次深刻思考。
实地探访,感受历史之殇
在纪念馆内,队员们首先被一尊高达12.13米的雕塑——《家破人亡》所震撼。这座雕塑以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孩子仰天长啸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的惨状。
图为雕塑《家破人亡》 范心恬 杨文静摄
随着参观的深入,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档案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空袭南京等展区。300000遇难者的数字不断地敲响着每一位参观者内心的警钟。在外籍友人援助的展区,队员们注视着一位位拥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国际人士,如魏特琳女士,“魏特琳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着她们”《拉贝日记》中记载道。
图为魏特琳女士保护金陵女学生雕像 范心恬 杨文静摄
聆听讲述,铭记使命
在参观完场馆内部后,队员们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随机采访,让游客谈一谈参观了纪念馆后的感受。游客表示在参观前就深刻牢记“只有不忘苦难的历史,才能珍视和平、捍卫和平”的指示。
“比较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慰安妇那个板块。我觉得对于妇女的、女性的那种不尊重,是令人愤怒的。还有一个板块很感动的是苏联空军有一部分志愿军来中国帮助我们,他们牺牲了很多人。”游客告诉实践队员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游客 范心恬 杨文静摄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在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游客也时刻牢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民族力量的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游客 范心恬 杨文静摄
本次接受采访的游客大多是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游客充满了对法西斯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怒,对无数逝去同胞的缅怀。“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人民必须牢记历史,不忘使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缅怀先烈,共筑和平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他们表示,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实际行动为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